第A03版:法治重点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7月3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食物银行”2周岁 这套“组合拳”漂亮

全市注册社区基金会达74家 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社会治理

居民正与志愿者在“食物银行”里下棋娱乐
居民正在登记领取食物
志愿者正向居民分发食物
志愿者展示食物银行供应的进口面包
本版摄影记者夏天

□法治报记者  夏天

近日,一台无人看管的冰柜现身上海街头,供往来群众免费领取冷饮,秩序井然。此事引起了众多市民称赞,大家认为这既体现了城市的温度,又反映了群众的文明素养。事实上早在2年前,上海长寿社区就诞生了一家公益性质的“食物银行”,为社区居民、周边群众提供免费的食物派送。食物银行诞生之初,一度有观点担心,这一创举坚持不下去。但近日记者走访发现,食物银行不仅日益壮大,还早已融入社区居民生态之中,累计受益达5万人次,且形成了对辖区内50余户困难群众的定期救助。

据记者了解,长寿社区基金会每年仅用十余万元预算运作食物银行,却撬动了价值数十万元的社会公益资源。而在全市范围内,目前登记注册的社区基金会共有74家,由政府投入的总额达1亿余元,撬动了0.6亿元社会资金参与社会治理。截至2017年底,上海社区基金会累计开展公益项目600余个,公益支出达2000余万元,服务社区群众50万人次以上。

冰箱没被搬走还收获了志愿者

69岁的潘老伯家住华阳街道。但近两年来,他却成了苏州河对岸普雄居委的“编外居民”。每天一早,老当益壮的他骑车十分钟,来到长寿社区食物银行,领取一份三明治或面包,作为自己当日的早点。然后,他会作为社区志愿者,参与食物银行的管理、维护工作。闲暇时间,特别是像目前的炎炎夏日,潘老伯会与同在此地吹空调的居民摆开棋盘,围绕“楚河汉界”厮杀一番。

原来,潘老伯的儿子因有残疾,没有固定工作,低保是他的收入来源。因此从2年前长寿社区食物银行启用以来,潘老伯很快接受了这一新鲜的社区福利。潘老伯觉得,即便小到一片面包,也是一份来自社会的援助和温暖。对此,潘老伯决定用志愿服务来回馈。

长寿社区基金会秘书长张婧告诉记者,2年前食物银行落成时,舆论除了对这一新鲜事物展开报道外,同样把关注焦点放在使用者的“素质问题”上。一些观点担心,食物银行会禁不住肆无忌惮的取用,而坚持不下去,“有人说,我们迟早会供不应求,连冰箱都给人搬走的。”

这里的另一名志愿者李阿姨,见证了食物银行的兴起与壮大,也见证了居民们分享食物习惯的改变。“刚启用的时候,附近居民都来看新鲜。进口的牛奶、面包、麦片、格力高饼干,甚至泡面,都是大家的热衷食品,”据李阿姨回忆,“有一位辖区居民吴老先生,开始时就像发现宝库一样,想要什么就拿什么。甚至冰箱里的不够,就点名要库存里的。这是我们食物银行开办之初遇到的一个典型。”

李阿姨是普雄居委的辖区居民,她负责的工作更具体,包括每天分批将食物放入食物银行,并登记食物发放信息。在像她一样的志愿者号召、管理以及居民的自觉意识下,包括那位吴老先生在内,食物银行的“客户”已经基本杜绝了这类“无限开火权”。“大家根据需要领取食品,自觉登记。”

张婧表示,通过2年来对食物银行的运营管理,她看到了社会自治、共治的力量,“志愿者本身,也是食物银行的受益者。由他们参与管理,更能获得其他居民的理解,这种管理效果远好于我们居委干部。”

公益不缺资源要的是渠道

现在,食物银行的机制已经愈发完善。它的受益人群并不局限在社区6000余常住人口,而是辐射到周边环卫工人、物业人员及其他社区居民。另外经过居委排摸,社区内大约50户困难家庭成为食物银行定期救助的对象,按照120元每月的标准,由食物银行向他们分发内含油、大米等“干货”的食物包,有效缓解他们的基本生存压力。

在食物银行供应的食品种类方面,记者看到,食物银行提供的选择颇为丰富。由于签约厂商的缘故,这里的食物在本市各便利店、超市并不常见,多有进口品牌的果汁、牛奶、麦片、面包、三明治、饼干……记者尝试了一片面包,发现这更接近西方原味“黑面包”的口感,而非根据国人口味调制的常见口感,颇有异域特色。

而在食品安全方面,食物银行与公益企业签订了食品安全条款,并且不接受个人捐物。每批次食物入库前,都需经过基金会的质量检查程序,确保食品在保质期范围内。在食物分发时,仅有1名确保卫生状况的值守志愿者可以接触冰箱内的食品,确保不增加二次污染可能。此外,每份分发出的食物和领取者,都会被记录在案,确保该食物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据基金会统计,成立两年来,食物银行已有累计5万人次的受助人群。张婧说:“虽然我们在食物银行项目上匹配的经费只有每年十余万元,但公益企业提供给我们的食品、物流、设备、培训等等,市价却达到数十万元。通过与他们的对接,我感受到,在上海愿意做公益的企业有很多,只是他们中的许多苦于没有渠道。我们社区基金会却能有效承担起这个职能,撬动更多资源。”

1.6元政府资助撬动1元社会爱心资金

据近日上海民政部门首次公布的上海社会组织服务“三区(社区、郊区和上海对口支援地区)”情况显示,近年来,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在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社区中日常性的帮困、助老、纠纷调解等矛盾较为突出。2012年,上海在国内省市中率先开始探索社区基金会,以汇聚、整合社区爱心资源为抓手,通过资助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对象,解决社区问题。2012年成立的上海美丽心灵社区基金会是全国首家冠以“社区”名称的基金会,2013年成立的上海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是全国首家社区公募基金会。

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社区基金会共有74家,约占全市街镇数量的33%,净资产总额超过2亿元,其中普陀、虹口、徐汇、杨浦已率先实现了街镇社区基金会全覆盖。

经过几年的运作,上海社区基金会在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补充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参与社区治理“组合拳”的重要一环。据不完全统计,本市社区基金会由政府投入的总额达1亿余元,撬动了0.6亿元社会资金参与社会治理,即1.6元政府资助吸引带动了1元社会爱心资金参与,效果显著。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上海社区基金会累计开展公益项目600余个,公益支出达2000余万元。全市社区基金会服务社区群众50万人次以上,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服务生活,也带动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融合。

环保、助老……服务“三区”大有可为

在推动上海郊区发展、服务郊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上海社会组织同样大有可为。

记者从本市民政部门获悉,从去年重点对接奉贤区,到今年牵手崇明区,上海独创了搭平台、促对接、引“活水”的模式,引导市级社会组织积极服务郊区,成为郊区社会治理领域的“外援”(包括建平台、引资金、找项目、促就业、献爱心,聚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乡村建设和生活改善、志愿服务)。

据介绍,这种“活水”模式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社会组织能将爱心资源、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优质服务惠及郊区百姓。

此外,上海社会组织虽地处上海,却心系全国。上海市民政部门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凝聚社会力量服务对口支援地区。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2017年上海社会组织共参与新疆、西藏等上海7个对口支援省份的8个地区170多个项目建设,爱心项目总资助1亿多元。

从对口帮扶领域来看,涉及文化、卫生教育、基层治理、培训服务、助老助残、创业就业、科技科普、生态保护等,其中上海社会组织更关注对口支援地区的文化教育领域帮扶,累计帮扶资金达5193万元,金额占总对口支援投资的43%。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