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法治重点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无毒城市”到探索“上海模式”

上海40年坚持防线前移、重心下移,禁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6年上海市,毒品集中销毁现场
2004年,经过公开招聘,丘慧慧(女)成为第一批签约的禁毒社工

□法治报记者  刘海

1988年3月17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和美国缉毒总署同时在北京和华盛顿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中美两国警方首次合作成功破获特大国际贩毒案件的消息。

这就是在上海虹桥机场查获走私美国的“锦鲤鱼国际贩毒案”,引发世界舆论关注。

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在国际毒品浪潮中首当其冲,境内毒品贩运开始涌现,滋生出最初的吸毒人群。上海这座曾经的“无毒城市”受到毒品侵袭的挑战!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禁毒工作,从特大型、现代化城市特点出发,坚持防线前移、重心下移,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40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今天,毒品问题在上海仍有发展蔓延的趋势,禁毒斗争依然面临多重现实挑战,禁毒工作任重而道远!

让我们沿着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轴,回顾上海在过去数十年里掀起的持续不断的禁毒斗争。

“无毒城市”遭遇国际毒潮侵袭

大约在16世纪50年代,一批葡萄牙人漂洋过海,在中国的澳门登陆,在他们的船上,就装有作为毒品的鸦片,这是最早的、也是针对中国的国际贩毒活动。

1729年,清王朝雍正皇帝正式颁布诏令:禁止售卖鸦片和开设烟馆。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禁毒法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种严重的社会弊害中,鸦片烟毒的横行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950年我国颁布了《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一场轰轰烈烈的禁毒运动,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在全国迅猛展开。

此后近30年里,国内毒品开始失去市场,上海没有发生过一起涉毒案件,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无毒城市”。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新一轮国际毒潮的大泛滥,国际贩毒团伙也把眼光瞄向了中国。境外贩毒势力和境内贩毒团伙的相互勾结,使得中国大陆已经绝迹近30年的毒品问题又死灰复燃。

中国从毒品的过境国,逐渐转变为毒品过境与毒品消费并存的受害国。

而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在国际毒品浪潮中首当其冲,境内毒品贩运开始涌现。随着毒品案件的增多,部分贩毒人员、吸毒者经常滞留上海,因此滋生出最初的吸毒人群。

打击毒品犯罪,必须法律先行!

1979年7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后终于迎来了首部刑法,在刑法分则中规定了毒品犯罪的犯罪构成和法定刑设置。此后,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三次对毒品犯罪的定罪量刑进行了修补。

不能不提的“锦鲤鱼国际贩毒案”

谈到上世纪80年代打击犯罪,有一个案件不能不提。

1988年3月9日凌晨,上海市公安局刑侦处接到举报——当天13点40分,从上海虹桥机场到美国旧金山的CA981次航班,有以托运锦鲤鱼为名而实际贩毒的毒贩。接到线报后,市公安局当即组织警力赶往虹桥机场拦截。

在现场,警方发现20箱混有171条锦鲤鱼有问题,这些鱼已经肚皮朝上,鱼腹有用针线缝合的刀痕,鱼肚内塞有乳胶套包装的白色粉末。20只鱼箱中,共查出217包总计3300克的白色粉末。经上海海关调查处化验鉴定,确认为海洛因。

“3·9”特大走私贩毒案(即当时引发世界舆论关注的“锦鲤鱼国际贩毒案”)发生后,上海市公安局第一时间向公安部进行了汇报,由于案情重大,又是跨国贩毒,公安部领导讨论后决定实行国际合作,联合抓捕。

3月9日下午,“3·9”特大走私贩毒案侦破指挥部正式成立。此案侦破仅89个小时——中国、美国、中国香港三地警察联合行动。分别在上海、香港、旧金山等地逮捕18名贩毒分子,拦截毒资上百万美元,彻底端掉了这个跨国贩毒集团。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毒品犯罪不断扩张,深入,也带来了立法者未曾预料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严峻的禁毒形势迫切需要刑法的全面介入。

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7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对于毒品犯罪的定罪量刑作出了比较详细全面的规定。

新型毒品增多,禁毒形势严峻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贩毒集团继续利用上海水、陆、空运输便利的条件,将上海作为毒品的过境地和集散地。上海毒品犯罪出现了供销吸“一条龙”现象。上海禁毒形势日益严峻。

作为专项负责禁毒工作的上海禁毒工作领导小组正是在这种情势下于1994年6月宣告成立,负责全面掌握、汇总和分析全市禁毒专项治理情况,将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制止在萌芽状态。

上海打击毒品犯罪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1998年5月,市公安局成功破获一宗特大贩卖毒品海洛因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9名,缴获海洛因83.58千克,毒资131万余元人民币。

进入21世纪后,为营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把上海建设成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上海禁毒工作总目标为“两个绝不能”,即绝不使上海成为毒品交易集散地,绝不使毒品问题成为影响上海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基本任务是实现“三个遏制”,即遏制毒品来源、遏制毒品危害、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

2004年,上海禁毒执法部门针对部分地区零包贩毒突出的问题,开展专项行动,加大打击整治力度。当年11月,原闸北区在上海站周边地区连续破获零包贩毒案件100余起;2005年,上海成功取缔零包贩毒交易点22个,破获各类零包贩毒案件90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67名。

21世纪初期至今,受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迅速减少的影响,来源于金三角地区的传统毒品逐渐减少,但从金三角地区进入我国的新型毒品却呈上升趋势。

记者采访发现,从2005年开始,市禁毒办开始加大防范新型毒品的宣传声势,当年制作了50块防范新型毒品的展板,参观人数达50余万人次,并完善易制毒化学品和制药器械管理,防止流入非法渠道。

2007年,市禁毒委作出《关于严厉打击新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决定》;公安、工商、文广、卫生等13个部门联合发文,形成《严厉打击新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对新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打击惩处标准和程序。

道高一丈,上海正在探索新模式

2015年,上海警方在广东警方的协助下,在广东陆丰地区摧毁一个隐匿在山坳中的特大毒品加工厂,一次缴获固体和固液混合冰毒近2.4吨,抓获制贩毒嫌疑人28人及部分枪支弹药。这也是上海警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侦破的最大毒品案件。

据市禁毒办有关同志介绍,目前毒品消费群体较大且以合成毒品为主。截至2017年底,上海现有吸毒人员达4万余名,2017年新发现吸毒人员7千余人。现有吸毒人员中,合成毒品滥用占比超过七成。

从毒品贩运方式来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隐蔽性增强,贩毒方式显现出向物流、快递及新兴同城快递、代买代卖方式转变的趋势,贩运线路也由传统的直接贩运,逐渐向跨省市多地周转、接力分销转变。

另外,新精神活性物质管控问题日渐突出。上海因化工医药产业发达,国际物流、航运中心的地位和独特的地缘区位,成为不法分子的重要目标城市,为新精神活性物质管控带来较大挑战。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毫无疑问,上海近年来针对毒品犯罪形势的变化,也正在采取应对之策,从特大型、现代化城市特点出发,坚持防线前移、重心下移,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

上海持续强化易制毒化学品、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管控,严格办证制度,严把许可准入关,从源头加强风险防控。在全市范围内对涉及未列管化学品和机械设备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的摸底排查登记工作。据悉,上海已经开展社会面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把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现有模式嵌入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为吸毒人员提供戒治帮扶服务,提高戒毒康复工作综合成效。

“加强病残吸毒人员专区建设,对患有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戒毒人员实施专区戒治”,据市禁毒办有关同志介绍,增强场所医疗技术力量,落实传染病和精神疾病防治监测。同时,还积极落实对戒毒康复人员的救助措施,引导其顺利回归社会,开展对戒毒康复人员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目前全市共建有区级就业基地41个,街镇就业点248个;社会面吸毒人员就业30949名,就业率64.5%,社会面阿片类人员就业18942名,就业率71.9%。

今年上海向社会公布“成绩单”:连续五年新发现吸毒人员占比呈下降趋势,现有吸毒人员和新发现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青少年比例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和11%。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