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随笔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灯下漫笔

新时代呼唤“无废城市”

□沈栖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并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有条件、有基础且规模适当的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这是打造“绿色中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它将有力且有效地助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一个城市,即便是再先进文明的城市,它也不可能没有固体废物。建设“无废城市”首先面临的便是如何处理这些固体废物。我国固体废物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工业固废的历史堆存问题较为严重,如何降低储存量委实是一大难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统计:截止2018年5月,我国工业固废年产生量约33亿吨,历史累计堆存量超过600亿吨,占地超过200万公顷。而我国固废处理市场的组织形式、市场规模等要素,与未来“无废城市”所要求的市场发展需求及行业发展的预期还存在着很大距离。一边是固废产生量大、堆存量高,一边是固废利用率低、非法转移倾倒、处置设施选址难,这不仅浪费资源、占用土地,而且存在严重的环境和安全隐患,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以说,国务院实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乃是顺势而为,适逢其时。

建设“无废城市”,政府部门既是倡导者,更是组织者、实施者。为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了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支持、严格监管执法、强化宣传引导等保障措施。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基础,增强投资强度,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无疑是做好做实这项工作的首要元素。

除了政府重视外,建设“无废城市”还亟需得力于社会两端:单位和市民。近几年,我国固废产业始终保持高昂的发展势头,行业内企业积极探索,找到了不少好的模式,而“无废城市”建设也必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剂。比如,贵州开磷集团实现了以磷石膏、黄磷炉渣等“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研发、生产、检验、应用体系,完成了在民用建筑、工业厂房、办公和广场等公共场所、公路、矿山井下充填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均取得较好效果。其产品生产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企业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废物—排放”的线型物质流动过程,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物质流动模式。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虎哥回收”(浙江九仓环境有限公司)则是构建了一条从“居民家庭—服务站—物流车—总仓”的生活垃圾分类“高速公路”。借助这条生活垃圾“高速公路”,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这些模式和做法的共性,是准确把握了循环经济的三原则(减量化、循环化、再利用)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三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社会两端的问题依然相当严重。去年,生态环境部抽调执法骨干力量完成了“清废行动2018”,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2796个固体废物堆存点进行现场摸排核实,共发现1308个问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委员会日前发布的《2018年固体废物处理利用行业发展评述和2019年发展展望》中,直言:“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利用不充分,非法转移、倾倒、处置事件仍呈高发态势,距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差距,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与短板。”

我国“无废城市”建设已经吹响了集结号。到2020年,将系统构建“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城市”建设示范模式。人们殷切期盼:一经政府实施、单位参与、全民动员,让“无废城市”建设更有底气、更显成效!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