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老法今说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19年04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圣”杜甫也曾是“房奴”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贵为一代“诗圣”的杜甫也曾是一名房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就是他困窘不堪时候的期望。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住房和温饱而四处奔波。

杜甫真的很忙:忙的是最普通的“生计”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住房和溫饱而四处奔波。公元754年,杜甫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杜甫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公元759年,杜甫1年间就迁移了4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再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为避安史之乱的杜甫于唐乾元二年(759年)入蜀,到了成都他先是寄居于城郊的草堂寺,后来在彭州刺史高适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一间小小的、但毕竟是老杜家的茅屋(草堂)。现今的“杜甫草堂”,是经过不断的修缮增添、占地三百多亩的旅游名胜。但当初连房带院也不过一亩大小。“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场秋雨大风就把屋顶上的茅草给吹跑了,这草房的简陋可见其质量。杜甫曾当左拾遗,从八品,顶多是正科级,他的年俸在米价暴涨时只能买一斗半,又没有别的收入,因此买房定然是买不起的。在如此困顿窘迫的情形下,杜甫也不禁萌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殷殷期望。

古代名人买房真心伤不起

其实,忙于生计的杜甫也只是古代众多房奴中的一员。从古到今,房子一直是中国人最关心的社会热点。如果你以为只有生活在现代才会面对如此高的房价,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古代,房子也一直是个紧俏货儿,特别是像长安、洛阳、开封这些大都市,房价一点都不比现在的北京、深圳低,说起买房,古代名人也是一肚子苦水。

梦回大唐:长安基本实现全民租房

时间:公元8世纪中叶

都城:长安(人口50万,极盛时期超过100万)

公务员:2620人

公元8世纪中叶,正值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城物阜民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在长安,租房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全民租房成为现实,不认为经营租宅有损名声,一些达官贵人还把赁宅视为财源之一。

在唐朝,公务员只是一个含金量较低的“瓷饭碗”:没有工龄、没有年终奖、更没有高额的公积金。安史之乱以前,官员施行年薪和月薪双轨制,唐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但支付时往往付给谷帛等实物。而京城房价也贵,不少公务员也只能租房子。

梦回大宋:首都开封寸土寸金

时间:960年~1279年

都城:开封(宋朝总人口1110年达到1亿1275万)

公务员:不详

宋朝文人王禹偁写过一篇《李氏园亭记》,讲到当时首都开封的地价很贵:“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当时首都开封的房价连很多名人都高不可攀。老百姓的住房就更紧张了。北宋初年有个大学士叫陶毂,他亲眼见过老百姓的住房是多么紧张。“四邻局塞,半空架版,叠垛箱笼,分寝儿女。”就是说房子太小,就在房子天花板和地板的中间加一层,隔成小复式。卧室太小,放不下床,就把箱子柜子拼起来,让孩子们睡。这种一家三代挤一个小房子的生活,跟《蜗居》里的场景差不多。

其他“房奴”代表

●苏辙:70岁才买房

苏辙参加工作几十年,到70岁那年才买上房子,而且不是在首都开封买的,是在开封南边的一个城市许昌买的。

在买房之前,苏辙写过一首诗,说“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又说“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大意是活了大半生,头发都花白了还没有弄上一套房子。

●欧阳修:一直在小胡同里租房

大文学家欧阳修也是“房奴”。欧阳修考中进士,进中央工作,工作了好多年,始终没买上房子。他给朋友写信说:“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意思是在京城工作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混上自己的窝,一直在小胡同里租房住,很惨。(来源:网易)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