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随笔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7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灯下漫笔

有些生活垃圾也能“起死回生”

沈栖

生活垃圾分类已成为上海街头巷尾普遍议论的话题,它也是上海市民理应自觉遵守的一个行为准则。

生活垃圾分类,彻底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垃圾“混合”扔弃的生活陋习,倘若市民都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将会对市民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随之提升其生活理念的文明化程度。

人类面临一种困境,即对资源的粗放型经营和一次性利用,随之而来的是在实现经济数量型增长的同时,高消耗、高废弃的现象直接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恶性破坏。环视日常生活中,暴殄天物的事例比比皆是,垃圾箱里随时随处可以看到依然可以利用的东西,大到旧家具、电脑、电冰箱,小到衣鞋、碗碟、酒瓶,再加上满世界的塑料袋、随处可见的一次性用品,如筷子呀,饭盒呀,能不抱怨环境每况愈下么?

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的产出,这自然是与生活垃圾分类同样重要的生活理念。其实,现如今生活垃圾的急剧膨胀,是市民生活方式的陋习造成的。如“厨余”,某些市民不是勤俭节约,而是大吃大喝,挥霍浪费。据统计:我国“舌尖上浪费”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

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理念要求生活垃圾应该形成“鼎足”的态势:与生活垃圾分类同步的还有另外两端——减少生活垃圾的产出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全球对推进循环经济业已形成了“3R”原则,即: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Reduc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  “资源化”原则(Reus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原则(Rec y鄄c l e)。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活垃圾资源乃是践履“资源化”原则的举措,它能使有些生活垃圾“起死回生”,重新为人们所使用。

随着物质的富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些赘物需要处理。倘若弃之则是生活垃圾,倘若适时适地多开设一些“跳蚤市场”,让这些赘物进入流通市场,一经商品交换,它可能会成为他人的生活用品。如澳大利亚政府除了在街头设立“二手物品回收箱”(二手物品回收后尽用于捐助),还普遍开设“跳蚤市场”,将二手物品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出售;日本一年约有100万吨的衣物废弃量,为了减少废弃纤维制品对环境的污染,各品牌和商家都在推进回收再利用活动,比如一些大超市定期举办回收活动,人们若把旧衣物拿到超市就可以按照数量获得超市优惠券、积分或现金。

实行超市的退还抵押制度,这也是某些生活垃圾“起死回生”的有效路径。生活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亟待制度化保障,惟其如此,才能持久且见效。如在德国,有不少物品如啤酒瓶、易拉罐是可以在超市退还的。这些瓶罐上都标有“Pf and”(抵押)的字样,根据其大小和厚度,每个瓶罐大约可以换0.15—0.25欧元。既有一套完善的处罚规定,严格执法,又有一定的物质刺激,刚柔并济。如今德国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62%,在欧盟处于领先地位。

废弃物固然是生活垃圾,但一旦奉行勤俭持家的生活理念,有些废弃物还是可以“起死回生”,变废为宝而物尽其用的。家住徐汇区康健街道长兴坊残疾人张海良夫妇,从11年前国家发布“禁塑令”开始,把丢弃的废旧衣服洗净、晒干、消毒,避开残处破洞,缝制熨烫,制成4000只环保袋。11年用坏了3台缝纫机,这些“变废为宝”的环保袋除了自己使用,还免费发放给左邻右舍。张海良被评为“上海十大环保达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说:“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无论是生活垃圾分类,还是减少生活垃圾产出,抑或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活垃圾资源,都是“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的题中之义,都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徽识。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