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老法今说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19年09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高云淡话秋分

□郑学富

今年的9月23日迎来了秋分节气。秋分过后,秋风萧瑟,落叶缤纷,一片瑟瑟凄凉的暮秋景色。凉风习习的早晨,绚丽多彩的黄昏,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在古代,人们在此日要祭月拜祖,祈祷报恩;在今天,则进入三秋大忙季节,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当代诗人左河水有《秋分》诗云:“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万里香。”

皇家秋分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管子·轻重己》说:“秋至而禾熟,天子祀于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蛢白,搢玉揔,带锡监,吹埙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牺牲以彘。”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而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

祭月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日和月是分别代表阳和阴的天地之神,只有天子才能与之沟通,所以祭月就成为皇家的专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仿照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秋分之日,尽管都是在农历八月里,但是具体日期每年都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赶上圆月。而祭月无圆月则大煞风景。所以,后来人们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逐渐变成了现在的赏月,并且愈演愈烈,而祭月的风俗却越来越淡化,一向严肃的祭祀仪式变成了轻松活泼的娱乐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繁盛一时,一直到宋、明、清时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形成规模。中秋赏月也成为文人墨客咏诗赋文的主要内容。如唐代诗人王建有《十五夜望月》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想象丰美,韵味无穷。宋代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诗句,更是赏月的佳作绝唱,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民间秋社祭先农

我国民间有“春祈秋报”的说法,即在春秋两季祭祀土神,春季在春分前后为春社日,即春耕即将开始,人们祭祀土地神,祈祷风调雨顺,农事顺利;秋季在秋分前后为秋社日,人们举行祭祀仪式报答神功,表达感恩之情。民间还有按照秋分日和秋社日所处的前后,来占卜年景丰歉的习俗,如有农谚说:“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还有农谚说:“分了社,白米遍天下;社了分,白米如锦墩。”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日,今年的秋社日是9月28日(农历八月初九),丁酉鸡年,己酉月,戊午日。而今年的秋分日在9月23日(农历八月初四),秋分在秋社之前,看来是个丰收年。

无论秋社在秋分之前还是之后,每逢此日,人们都要祭祀先农,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秋社之时,正式秋收之后,一年的辛勤劳动,已换来硕果累累的回报,丰收后的喜悦表现在人们的笑脸上,流淌在人们的心田里,所以秋社的祭祀娱乐场面比春社还要盛大。各家都要拿出最丰盛的土产食品招待客人,以相互展示夸耀,如此也促进了人们的进取之心。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秋社》记载:“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妳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宋代文人吴文英有《生查子·秋社》一词:“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愁影背阑干,素发残风露。神前鸡酒盟,歌断秋香户。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

秋分时节,农家收获新稻,打好新米,选择吉日,初次做出新米饭,都要焚香摆酒,先祭献祖宗和土地之神,然后全家人才能食用,称之为食新或者献新。富裕人家还要宰羊,祭献在祖灵之前,以示珍视米谷,报答恩德,绝不忘本。

寒暑平和昼夜均

“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按照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春夏秋冬,秋分之日位居于秋季九十天的中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可谓平分秋色。北宋文学家谢逸在《点绛唇·金气秋分》一词中写道:“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秋分之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宋代诗人强至在《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一诗中说:“如今昼夜均长短,占录无劳史姓谯。”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北半球则昼短夜长。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阳气渐弱,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逐渐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了。此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团,已经具有一定的势力。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经结束,此时,秋高气爽、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不知是何人所作《秋分》诗说:“寒暑平和昼夜均,阴阳相半在秋分。金风送爽时时觉,丹桂飘香处处闻。雁向南天排汉字,枫由夕照染衣裙。良辰可惜无卿共,慎把情思托付云。”

秋分当天会出现非常有趣的特殊现象:此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极同时都可以看见太阳,分享着同一个白昼;此日不用爬高,便可丈量出建筑物的高度,因为这一天建筑物的高度和影子一样长,所以知道了影子的长度,也就知道了建筑物的高度了;这天太阳直射点不偏不倚地照在赤道上,当你来到赤道线时,就会发现任何物体都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稻花香里说丰年

秋分节气,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所以谚语说:“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

“晚秋作物继续管,随熟随收不能迟”。秋分时节正值秋收之际,秋收作物是当年春夏和夏秋播种当年秋季收获的作物,主要是稻谷、玉米、棉花、烟叶、芝麻等。要及时抢收秋熟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一诗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南宋诗人辛弃疾在《夜行黄沙道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我国北方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谚语说明冬小麦的最适宜播种时间是在秋分,但是随着气候的变暖,播种时间有所推迟,一般在秋分至寒露这一段时间,也就是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确定小麦最佳播种期首先考虑的是温度,播期早晚是能否培育冬前壮苗的关键。播种过早,苗期温度太高,麦苗易徒长,冬前群体过大,土壤养分早期消耗过度,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春性较强的品种还易遭冻害;播种过晚,冬前生长积温不够,苗龄太小,分布不足,根系不发达,抗逆性差而成为晚弱苗。所以农谚说“适时种麦年年收,过早过迟有闪失”“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秋分麦粒圆溜溜,寒露麦粒一道沟”。当然不同地形、地貌及土质的适宜播期也不同。山丘地,阴坡宜先种,向阳地温度高宜后种,平原薄地、盐碱涝洼地宜适当早种。宋代诗人陆游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种麦》诗:“垦地播宿麦,饭牛临野池。未能贪佛日,正恐失农时。矻矻锄耰力,勤勤祝史辞。嘉平得三白,吾饱岂无期?”宋朝的姜特立也有一首《观种麦》:“麦陇收寒烟,晓锄穿日影。什伍每为朋,坎种分畦町。廪气该四时,收成近炎景。灌溉须春前,明年足汤饼。”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