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大墙故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9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抖音“爆款”短视频原来出自这儿

——探访转型发展中的上海市吴家洼监狱

获得上万点赞的瓷刻技艺是吴家洼监狱开展艺术矫治的方式之一
吴家洼监狱 供图

□法治报记者  徐荔

右手持铁锤,左手拿钢凿,仔细地在瓷盘上凿刻图案,铁锤敲击钢凿发出有节奏感的悦耳“叮叮”声……这是去年6月,抖音平台一则短视频的画面。让人意外的是,这则没有任何言语,甚至后期制作技巧一般、从头“叮”到尾的视频短时间内浏览量超过1800万,点赞数近80万,成了“爆款”。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则“爆款”视频的“产地”是看似与世隔绝的监狱。视频中展现的是上海市吴家洼监狱的艺术矫治特色项目之一——瓷刻。瓷刻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瓷器上的刺绣”美称。

记者了解到,通过短视频平台向社会展现监狱工作,改变大众对监狱“神秘”的印象,对吴家洼监狱来说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正如近年来他们的转型工作一样。

“瓷器刺绣”没那么容易

“我从2017年监狱引入瓷刻项目开始就学了。说真的,一开始上了两三节课,我就不想学了。”张明(化名)是因为抢劫罪被逮捕的,2004年时,才18岁的他为了钱急功近利,选择了最坏的方式。犯罪后,张明逃跑了,近10年的时间里,他都小心翼翼地生活,在浙江靠打工为生。后来,张明以为风头过去,便回到老家,不料在工作中“暴露”了身份。

2015年,逃跑11年的张明终于落网了,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押至吴家洼监狱服刑。从自由人到服刑者,张明无所适从,出现消极情绪,一度自暴自弃。

像张明这样难以接受现实、不知前途在何处的服刑人员不在少数,如若接受刑罚后他们依旧没有醒悟,那么,未来他们对社会依然是一种威胁。在严格执行刑罚外,有没有一种教育方式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这是上海市监狱管理局近年来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文化教育尤其是艺术矫治成了“参考答案”。

然而,由于吴家洼监狱远离城市,在引进社会资源开展适合监狱的艺术矫治项目方面困难重重。但监狱方面始终没有放弃,不断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社会矫治资源。

2017年初,监狱方面经推荐结识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陈寅付。经过不断沟通,陈寅付改变了对监狱的印象和认知,看到了监狱民警对社会的责任和付出,他表示愿意和监狱合作,“做一些对社会对个人都有益的事”。而且从最初的开价高昂,到最终承诺免费上门教授瓷刻手艺。

2017年,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瓷刻项目正式引入吴家洼监狱。要学“瓷器上的刺绣”技艺不是那么简单的。瓷刻有点、线、面、镂、凿、划六种技法,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制作者耐心凿刻,一个个深浅不一、疏密不同的小坑点连接成长短不齐、有粗有细的“线条”,有实有虚的刀法和技法结合才能在瓷器上展现书画笔墨之韵。

“经历千百次敲击,就像人生”

什么样的人能学瓷刻?“瓷刻是要磨性子的,一不当心或者太急躁可能就会毁了整个作品,甚至连瓷器也弄坏了。”监狱方面介绍,除了服刑人员自己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各项服刑表现较为稳定外,监狱也有意挑选了性格比较急躁的对象。张明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上课出于好奇,张明兴致勃勃,也在当天按要求在一块小瓷片上凿出了一副粗陋的图案。老师夸他资质不错,张明有了信心。可是一周后,第二节课,张明他们还是学习怎么一点点“叮”小坑,第三节课同样……略显枯燥和重复的练习,以及学习小组成员同时凿刻发出的嘈杂声让张明有点受不了了,他流露出退意。

“当时队长看出来我的想法,就鼓励我坚持。”张明说他一直记得民警问他的话,“他问我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吗?不如就先学点本领。那么长的刑期学点东西不好吗?”

对啊,现成的目标放在眼前,为什么要放弃呢?张明突然醒悟。尽管瓷刻学习没那么容易,但老师的耐心、民警的鼓励,张明自己的用心让他终于有了收获。三四个月后,张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瓷刻作品,“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张明笑了起来。

如今,张明在瓷刻方面小有心得,还有作品参加上海市监狱局近期举办的服刑人员艺术作品展。父母也知道他正在学习瓷刻,“他们来监狱会见时看到过我的作品,都叫我好好学。”张明不好意思地说,因为瓷刻他知道了很多事急不得,也找到了目标。

“每件瓷刻作品都要经过千百次敲击,就像我们的人生。”张明给自己总结。

通过艺术矫治抚平服刑人员浮躁的内心,帮助他们升华理念、启迪思维,矫治恶习,重塑人生……从以张明为代表的一批服刑人员身上,吴家洼监狱看到了艺术矫治的成果。

“目前监狱已经形成了以剪纸、锡剧和瓷刻项目为主体的‘一监一品’艺术矫治新格局,未来我们也会探索更多新的可能。”吴家洼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吴彬说。

与企业联手搭一座“桥梁”

走进吴家洼监狱开展瓷刻教学的教育改造中心,第一眼就看到一面满是各种字体的“律”字墙,其他墙面上则写着“驶向新生的彼岸”等励志口号。在抖音平台引发关注的短视频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据介绍,这栋小楼的主要功能就是“学习”,服刑人员的文化课程、技能培训、艺术学习都在这里展开。

拍摄短视频是监狱向社会展示工作、提高执法公信力的一种尝试,一如监狱在监管工作方面的探索。

服刑人员如果能将在狱内学到的本领转化为工作技能,出狱后有稳定工作,不至于因经济来源问题而违法犯罪,对社会安全稳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服刑人员往往担心没有就业机会?这种对未来的担忧可能会影响改造质量,也给监狱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消除隐患,同时提升教育改造质量,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的风险,吴家洼监狱自2018年开始,以“产学业一体化”理念为指导,开展了刑释就业推介工作。

“掌握一门技艺,在刑满释放后较快地完成由服刑者向社会人的转变,是监狱对他们的期望。”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李国争介绍,“刑释就业推介工作就是监狱与企业联手搭建的再社会化桥梁。”

监狱一方面以促进劳动功能回归为着眼点,注重加强对服刑人员回归社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则努力搭好“舞台”,吸引更多的社会企业来监“唱戏”,如招聘瓷刻工艺师、水电工等。

监狱方面介绍,为打消企业的顾虑,规范操作,他们多次开会“头脑风暴”研究具体运行方案和操作细节,最终确定了监企双方策划、企业服刑人员双向选择、监企服刑人员三方签约、监企精准帮教、服刑人员刑释就业及监狱上门回访的“六段工作流程”。该工作流程得到了合作企业的认可。

2018年以来,监狱先后组织4家企业两次来监开展意向性招聘,有35名服刑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意向书》,1人刑满释放当天就直接到企业报到上班了。

“李某在服刑时就表现稳定,真心认罪悔罪,学习上也肯动脑筋下功夫钻研。”李国争介绍。李某与企业签订意向书后,还向监狱提交了《承诺保证书》。此后,监狱就按照“六段工作流程”定期向用人企业通报李某的改造情况,企业也派人对李某帮教,打消他的各种思想顾虑。

李某“无缝衔接”到企业就业后,监狱没当甩手掌柜,而是继续按规范在不影响企业及员工正常工作生活的情况下进行电话回访、上门交流等。目前李某的就业生活状况很稳定,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信心。

坚守19年的“定海神针”

尽管在监管工作中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为监狱,吴家洼还很年轻。

根据档案记载,吴家洼监狱始建于1955年4月,时称川东劳改支队(即川东分场),隶属于上海农场,先后承担过不同人员的教育改造任务。2014年6月15日,经司法部批准,组建上海市吴家洼监狱。2015年10月,监狱收押首批服刑人员。

2000年参加工作,现任吴家洼监狱三监区党支部书记、监区长,荣获过全国监狱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的许峰是这些变化的见证人。

1977年出生的许峰从小就有当警察的梦,大学毕业后他梦想成真,成为一名监狱警察。可是,许峰感到了现实的“冲击”。

“吴家洼在江苏省大丰市与东台市交界处,离上海太远了,当时交通很不方便,单程从上海到这里就要六七个小时,路况很差。下雨天一路泥泞,晴天一刮风就都是灰……”许峰回忆,除了环境上“恶劣”,更让他感到失落的是工作上的不适应。

虽然长着一张颇为稳重、严肃的脸,但毕竟年轻,当时的许峰在管教工作方面可以说“零基础”。好在,有资深民警传帮带,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下,许峰一点点适应,终于渐渐成长为骨干。

当年和许峰一起入职的同事都已经离开了农场,但他选择留在了这里,奋战在监管改造的第一线。

家人都在上海,可许峰因为工作要一周甚至半个月才能与他们团聚一次,为什么不回上海工作?不善言辞的许峰略显不好意思地说,“也是想过的,但我对这份工作、对这里有感情,我们是在维护上海的安全稳定。既选择了就积极面对,走下去。”

对于吴家洼经历的这些变化,许峰说,“变化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责任。”许峰直言,这些年来他和同事们都不断在学习、精进业务,当然也面临不少挑战。

改监初期,在监区担任教导员的许峰被调任刑罚执行科科长,要捋顺监狱刑罚执行制度,确保相关工作顺畅运行,这对许峰来说有压力且陌生,他要“从头开始”。

许峰一边找书籍查材料,补习刑罚执行、减刑假释相关知识,一边积极联系局处室和兄弟单位的业务部门寻求指导。几个月下来,许峰圆满完成了任务。2016年3月底,许峰调到新成立的三监区任支部书记、监区长,以自己一贯以来的认真负责成为同事眼中的“定海神针”。

“我觉得自己很平凡。”许峰诚恳地说,现在监狱有许多当年和他一样的新民警,看着他们就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模样,“我们会像老一辈一样,把接力棒交给年轻人,希望他们在激情之后可以坚守。”

在这样的薪火相传里,吴家洼监狱或许还会出现更多的“爆款”……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