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法治重点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40年:两代法律人共话法治未来

华政1979级校友开展复校40周年返校活动

华政复校40周年暨1979级入校40周年纪念 本版摄影 记者 王湧
79级校友丁伟
79级校友李志刚
79级校友杜志淳

□见习记者  张叶荷

40年前,怀着为共和国法治建设添砖加瓦的雄心壮志,300余名崇尚法治的青年学子,毅然踏入华政校门;40年后,他们一起“回家”,共叙共和国法治建设的明天。与改革开放同步、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创新路、入校时正值新中国第一部《刑法》颁行……作为华政复校后第一批法学生,1979级华政校友的身上,刻着特殊的印记。

您心中的华政精神是什么?40年来,你觉得法学教育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里……台下提问的,是2019级华政学生,台上回答的,是1979级华政校友。当华政复校招生的首批1979级学生重回母校,与2019级华政新生展开一场跨越40年的法学生之间的对话,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日前,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共和国法治的明天”为主题的华政复校40年主题纪念大会举行,两代学生一起畅谈共和国法治未来。

华政精神激励一代代华政人前行

学生:40年来,79级校友心中的华政精神是什么?

79级校友杜志淳:华政精神是指“在逆境中崛起,在忧患中奋进,在辉煌中卓越”。我认为,这与学校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华政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华政人前行。复校时期,学校办学条件艰苦,经费少、师资不足、办学资源短缺,仅有东风楼、体育馆和40号楼一半的使用权。

当年,学生们吃饭只能借用别人食堂的一小半场地,饭后,学生们需要将吃好饭的桌子擦干净当书桌,供学习使用;体育锻炼只能在马路上跑步。但是,经过一代代华政人的努力,经历了二次创业、松江校区建设和使用、学校更名为大学等一系列奋斗过程,华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法学人才,并在近两次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均取得名列前茅的成绩。

四年学生情、师生情成华政烙印

学生:在华政学习的过程中,华政对您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华政的烙印又是什么?

79级校友李志刚:大学四年的师生之情、学生之情,给我留下的影响是最大的。那时,华东政法大学叫做华东政法学院,当时的1979级,在外界、“江湖”上一直是一个传说。这对1979级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我想强调的,并不是我们在学校毕业后取得了多高的学问、多大的关注和多好的前途,而是在校的四年中,同学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关怀,这种情感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华政给予我的一个烙印,给予1979级校友的烙印。

有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小例子和大家分享。毕业之后,我又回到了学校,从事法学工作。我记得,学校第一次派我去做一个重大采访的时候,有两位老教师陪着我们一起去。当我们出发之时,我们的老院长拉着我,反反复复、千叮咛万嘱咐地说,两个老师陪你去采访,他们年纪大了,你一定要照顾他们。

在此过程中,他买好水果,订好车票,还把我们送到火车站。那时候,我就认为,学到什么很重要,学问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1979级学生与学校、老师及其他同学之间建立起来的友情、师生情及亲情,我也希望,华政一代一代的师生能把这样的师生情、友情、亲情一直传递下去。

校训中包含法学生必备技能

学生:不同的法律职业,需要法学生具备哪些能力?

79级校友何鸣:从我自身职业来说,成为一名法官需要四个“会”。一是会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善于表达想说的话;二是会写,提高书面写作能力,加强法律文书方面的写作训练;三是会协调,提高关系协调能力,懂得方方面面的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四是会办事,提高工作执行能力。对法官、律师、检察官来讲,不同的岗位的具体要求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律师的表达能力、口头能力则需要更突出一些。

总而言之,归纳到一点,法学生必备的技能都包含在华政的校训“笃行致知,明德崇法”里。“明德”就是阐释怎么做人,一个人要有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如果不“明德”,能力水平再高也走不远;“崇法”则是要理解法律精神,懂得依法办事。校训就是在教人怎么做人。

法律贯通于各行各业

学生:对于法学生来说,在学习阶段学习了很多的学科内容,但是毕业之后,尤其是工作之后,可能就需要专心于某一具体的学科。这样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可能会用不到,对这一类现象,又该如何看待呢?

79级王佩珍:即使从事的是看起来不直接相关的工作,但实际上通过华政四年学过的法律知识,已经内化于心,在无形中,给自己提供了很多帮助。从我自身经历来说,在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到法院工作。在法院工作了5年多。最终因为其他原因,我离开了法院,在外资企业工作。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学财务,开始考证。然而4年在华政读书的经历,学法律给自己打下的法律素养,对我现在从事的这份工作的帮助,是很大的。

借此机会,我也有一句话分享给在座的学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一件是让自己开心快乐,另一件是让别人快乐心安。”

主持人、79级周天平补充说:“法律是调节公民和社会的关系,各行各业法律无所不在。哪怕同学们将来从事与法律无关的工作,法律也会为同学提供帮助。”

法治建设需要千万法治人才

学生:作为法学生该如何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法治建设相结合?

79级丁伟:法治建设的发展和法学生的个人事业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为我们个人,尤其是法学业的学生个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非常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国家的法治建设则是一个大厦,需要千千万万法治人才的加入,才能将法治这座大厦建设好。

对于个人来讲,如何在国家法治建设的过程当中,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价值,我认为,还是要有个人的奋斗目标,要有个人发展的蓝图。综合来讲,法治建设的内涵非常多,包括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等等,任务很重,法科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可能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所以在校期间,法学生要立足于法学学习,不断学习不同的新知识,这是第一要素。

另外,作为一名法学生,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担起法学生的社会责任,站在国家整个法治建设发展的高度,观察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法律问题,面对法治现象,要学会实践归纳和解决。

法治建设需要代代传承

学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两代人在法治建设中的使命分别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份使命?

79级校友沈庆中:法治建设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工程,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法治建设比其他国家更加艰难、更加宏大。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法治建设不完善、法治文化相对缺失。法治建设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某一个个体能够完成的,需要整个民族一代代人的奋斗。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传承。对今天的人而言,需要在前一代的基础上,接过接力棒,纠正不合理的内容,让法律符合时代发展、符合社会现实,更符合法律原理。除应用层面的传承以外,我们这代人还需要对法治建设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不仅要把法律工作当职业,更要培养法律思想、法治思维。

立法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需要有先导者和先驱者,这要求有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做前提。政法大学不仅要培养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治人才,更需要培养优秀的思想家。不仅要懂法,更要向人民群众普法,提高老百姓的法治意识,这就是传承,也是一代代法律人的成长使命。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