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2020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1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垃圾分类如何做到久久为功

市人大代表厉明:垃圾分类执法与立法衔接得严丝合缝

市人大代表厉明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 王湧 摄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王川

垃圾分类在上海已经成为新时尚。市人代会开幕那天,市长应勇向全市人民点赞和致敬。“垃圾分类推进快、成效大,靠的是全市动员、全民参与。”作为上海垃圾分类的立法提议者之一,市人大代表厉明是怎样看待这一场关系百姓生活的巨大变革,目前取得的成效如何,今后上海的垃圾分类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厉明代表,他对上海垃圾分类所取得的成效感到意外和欣喜,也对上海继续保持热度、久久为功、推进垃圾分类越做越好,充满信心。

记者:作为最先提出垃圾分类立法的人大代表之一,目前的状况是否符合您的预期?

厉明:我作为立法提议者之一,非常感谢全市市民对于垃圾分类所投入的热情。目前垃圾分类所取得的成效,其实出乎我的预料。我原来预估垃圾分类立法比较困难,进程也可能比较漫长。因为垃圾分类改变的是国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丢垃圾的习惯,确实会给市民带来一定的不便,因此可能遇到的阻力会比较大。所以,尽管当时我提出了立法,但这部法律能否立起来,立到什么程度,我心里也有点没底,很担心立法的质量不够高。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垃圾分类不但立法了,法条也规定得非常细,与国际接轨聚焦到比较高的标准。因此,这部法律不但质量高,而且立法速度快、标准严,对垃圾分类实施了全覆盖。

记者: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后,执行的成效如何?

厉明:更让我出乎预料的还有法规实施后,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监督工作也立即跟上。相关执法部门的执法也与立法衔接得严丝合缝。除此之外,包括街道、居委会、小区物业在内的方方面面都行动起来,为市民严格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创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也正是有了这些外部环境的外因,激发了市民的做好垃圾分类的内因。市民们对环保达成了共识,克服了生活中的不便,为上海垃圾分类作出了贡献。执法部门通过尽量减少市民的不便,获得市民的最大认同。比如刚开始时垃圾分类要定时定点,给一些白领群体带来了不便。但此后,在街道和房管部门的指导下,各个小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进。对投放垃圾的时间做了延时或错时。又比如我所在的小区,因为考虑到湿垃圾容易变质发出异味,不能长时间放在家中。因此小区就做了改进,干垃圾桶定时,湿垃圾桶则长期放置。我们的法律规定比较笼统和原则,实施过程就应该因地制宜制作相应的细则。

记者:《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实施超过半年,您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厉明:我觉得目前市民对于垃圾分类已经有了共识,也做得很不错。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破袋问题就令许多市民感到头疼。有些小区没有配备洗手池等,市民破袋丢了垃圾后,手脏了,却无处清洗。因此,市民们都期盼能有解决破袋问题的技术。据我了解,目前已经研发出了15天降解的环保袋,但这种垃圾袋存放有时间限制,且成本较高,推广起来相对困难。因此,需要相关的企业对破袋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技术攻关,让市民垃圾分类没有后顾之忧。

另外,我发现目前在公共区域还是有湿垃圾桶的需求。现在马路上的垃圾桶都只有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桶。然而,市民在马路上产生湿垃圾的概率还是比较高,找不到湿垃圾桶,有些市民就会将香蕉皮、橘子皮、食物残渣等湿垃圾随意丢弃到干垃圾桶或可回收垃圾桶。因此,我建议在公共区域增设湿垃圾桶。

当前,国内各地也在推行垃圾分类,但对垃圾种类的命名略有不同,上海是“干垃圾”和“湿垃圾”,北京、深圳是“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杭州、贵阳则是“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我建议,南京路步行街、徐家汇商圈、外滩等地每天有大量游客,应该把垃圾分类表述得更容易让外地游客理解,并翻译成英文,这样也便利环保后续处理。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