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3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名家茶座

一粒“豌豆”的发芽史

□林永芳

“担当”二字,古往今来,人人推崇备至,无疑是个好东西。君王喜欢敢拼敢闯的下属,下属喜欢刚毅果敢能罩住大伙儿的君王;男人喜欢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能在各种场合为他撑起面子的女人,女人喜欢侠骨柔肠能遮风挡雨的男子汉;父母喜欢勤学好问事事省心的孩子,孩子则喜欢高大伟岸无所不能的父母。总之,没有人会喜欢畏缩怯懦、毫无担当的人。所以,才会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类励志的话,引导着一代代人立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论贫富穷通,都要担起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份责任,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道奋力前进。

然而,倘若历史如此单维,倘若“担当精神”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想要就有,那就用不着如此苦口婆心反复呼吁了。事实上,只要稍具常识便不难明白,在“应然”与“实然”之间,还有很长的路。那么问题来了:从一粒跃跃欲试的种子,到真正成长为“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注:“铜豌豆”的含义尚有异议,但鉴于时间和历史早已赋予它广为人知的褒义,也就无须深究其原始含义了),中间到底横亘着些什么?且让我们透过几则小故事来看看,一粒“豌豆”种子在通往“担当”的路上究竟需要怎样的阳光雨露。

第一则是3600多年前,话说殷商忽然遭遇大旱,最高领袖成汤十分焦急,于是祷告上苍:“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我若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人承担!)这份政治家的情怀与担当,借助《论语·尧曰篇》等典籍而千古流芳。

然而,翻遍史书,“翻”遍生活,这种成汤式的担当与自责,不能说没有,但确实如同凤毛麟角。更多的,是以各种方式迁怒、诿过,甚至像传说中“借运粮官头颅平定军心”的曹操那样,找个替罪羊祭天。换言之,那粒名叫“敢担当”的铜豌豆,发芽率、成长率真的并没有那么高。是何故?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神化领导啊!各种神化宣传,造就了一种坚不可摧的文化氛围:你必须从不犯错才能领导我;一旦犯错就没资格领导我了。而在“拜高踩低”的文化氛围下,不做领导,又往往意味着尊严扫地,谁都可以欺负,所谓的落架凤凰不如鸡。话说,有几个人真愿意从人人敬畏膜拜,沦落到人人可以踩一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让居上位者都敢于担责履险,就需要广泛的平常心,如果“他是神”,我们无需仰视膜拜;如果“他竟然不是神”,也无需鄙视贬低。归根结底,是把“尊严”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公平地分配给所有公民,而非“按权分配”,免得人家患得患失不敢担责。

第二个故事是众所周知的“负荆请罪”。赵王重用蔺相如,廉颇一万个不服,处处刻意羞辱他。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错了,十分惭愧,肉袒负荆,登门请罪。蔺相如赶紧将他扶起,二人冰释前嫌,成为生死之交。

瞧,这样的佳话,的确令人感动。可,倘若廉颇遇到的不是深明大义、宽宏大度的蔺相如,而是《三国演义》中蛮不讲理、烦躁暴戾的张飞,还会如此皆大欢喜吗?倘若传说中砍了樱桃树的小华盛顿遇到的是《红楼梦》里贾政式的追责者,一点小错都逮住毒打一顿,小华盛顿还敢承认是自己砍的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让“有责者”敢于担责,就需要“追责者”也守规则有约束而无法苛刻。

第三个故事,就说张飞吧。《三国演义》中,张飞要求部将张达﹑范强(《演义》中误为范疆)三天内备齐白盔白甲,以便征讨东吴。范张二人死也完不成,苦苦求饶请罪。结果,张飞不是将他俩扶起,不是根据客观实际同意宽限几日,而是把他俩绑起来往死里打,致使范张十分恐惧,死也担不起这个责,干脆铤而走险,杀了张飞。

这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希望下属敢于承担急难险重诸般任务,就需要让他像猴子摘桃一样,踮起脚尖或者跳一跳就够得着,并且卖力摘桃时能有远离屠刀的保障。否则,生命诚可贵,既然没人能在他冲锋陷阵敢担当时为他的基本生存作担当,怎能不让他学会遇到困难绕道走?

只有神仙和奥特曼才能担得起的责,除了极少数神仙和傻子之外,你还指望凡人都会豁出命来踊跃承担吗?

一言以蔽之,一粒“泰山石敢当”式的“铜豌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阳光空气和养分。

幸好,以上所述故事,都属于万恶的旧社会。如今新时代,理当已有新气候了。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