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版面概览

下一版   

 

2020年04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给自己的心理穿上“防护服”

朋友的妻子W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疫情期间,闭门不出,总是拿着手机,收看那些不靠谱的信息,信以为真,日益恐慌、烦躁,整天忧心忡忡,似有“杞虑”。医生诊断为患了抑郁症。来自本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讯息称,近来就诊人数增多,看来,W并非孤例。

如今,民众对病毒侵袭普遍感到不安,常有人稍有不适便陷入到“是否被感染”的极度恐惧情绪里。这恰恰说明疫情本身的快速性、严重性对民众形成的一种应激,导致心理出现不健康状态。加上一段时间闷在家里不能社交,少了户外娱乐和群体热闹,人与人交流锐减,倾诉、宣泄的渠道堵塞,更使这种负面心理潜滋暗长。

疫情期间的焦虑情绪极为普遍,疫情没有结束,防控还将延续,这种情绪不会即刻消除。心理学认为:焦虑是人的心灵失调的一个原因,弗洛伊德的一大贡献就是他第一个把焦虑当作精神疾病的一个核心问题来研究,他认为:面对危险保持“适度焦虑”是有益的,它可以预防有害之事真的发生,但不必过度而产生恐惧,导致“次生灾害”,并以“指向内”或“指向外”的方式表现,前者会抑郁(如上述的W),后者可能变成攻击他人的行为。消除焦虑有各种方式,如避开那些迎合群体“恐慌情绪”的信息;在防范措施下(戴口罩、不扎堆),适度户外活动;即使闷在家,也可以通过电话、手机与友交流;做些自己喜欢、力所能及的事(看书、养花之类);等等。

面对同一的威胁,不同人的心理感受和解读各异。倘若出现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甚或到了病理性质的程度,则需要得到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如果做好了心理准备,那么,一切准备都已经完成。”看来,面对疫情,给自己的心理穿上“防护服”,对抗疫实属必要。沈栖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