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4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们是监狱民警,也是母亲

服刑人员在留言板上的“感谢” 本版照片由女子监狱提供
冰柜里满满都是袁雅静存的冻奶

“母亲文化”是上海市女子监狱在长期探索实践中,不断挖掘“女警”与“女犯”的共通点,逐步形成的富有女性特色的监狱文化“品牌”。连续多年,女子监狱都围绕“爱”的主题,坚持开展母亲文化节活动,今年也不例外。

不过,今年的母亲文化节似乎有些不同。尤其对既是监狱民警也是母亲的她们来说,对“母亲”有了更不同的理解……

不一样的母亲文化节

女子监狱的“母亲文化节”已经开展有7年了,每年从草长莺飞的3月开始,到温暖的5月收尾,两个月的时间里,监狱民警会围绕主题,以不同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引导服刑人员反思、反省,找回责任感,重新学会爱。同时,也会在监狱民警中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今年,女子监狱母亲文化节的主题是“感恩有你同心战疫”,因为防控疫情监狱实行封闭式管理,情况特殊,监狱因时顺势精心安排了特殊的母亲文化活动。

“我们以感恩为主题,策划今年的母亲文化节活动,对服刑人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希望服刑人员能够明白疫情发生后,正是因为有国家,有各行各业的人的付出与努力,我们才能够平安,教育服刑人员感恩作为强大后盾的祖国母亲,感恩在抗疫中‘逆行’的社会各界人士,感恩帮忙照顾好家庭的家人。”上海市女子监狱教育科科长黄音介绍,往年母亲文化节,女子监狱会请服刑人员家属进大墙一同参与活动,但今年情况特殊。为了确保安全,监狱暂时停止了亲情会见,母亲文化节的活动形式也有所变化,不再组织大型集中的活动。不过,围绕主题的活动,没少。

不能与家人见面,但是可以打电话、写信,或者用绘画、美术作品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黄音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监狱及时组织服刑人员与家人通过亲情电话联系,缓解对彼此的挂念、担忧,还在近期开展了写家信的活动,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以特殊的交流方式维持感情上的连接。

除了电话与家信,民警也组织服刑人员收看有关抗疫的公益MV、纪录片、新闻节目等,了解包括医务工作者在内,各行各业的人为了抗疫所做的努力,并开展主题征文、主题习美作品等活动,得到了较大的反响。

看到为了出征而剪发的90后女护士、接送医护人员的快递小哥等等普通人的事迹时,有些服刑人员默默流下了眼泪。在黄音看来,真正能打动人的就是这些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真实事例,它们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服刑人员向善向美,也教会他们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是一种善。

“我们希望教育引导他们,虽然没法像医务人员那样为其他人付出,但至少管好自己,做好自己的改造,就是力所能及的奉献。一个微小的举手之劳,也是善与正能量的体现。”黄音说,这也是女子监狱这些年来在服刑人员中开展的“微善良”教育。

为了让服刑人员能及时表达情感,民警在各监区准备了一块“留言板”。让民警们意外的是,除了感恩祖国、医务人员和家人,民警们也收到了许多感谢。这对许多已经坚守岗位两个月的民警来说,是安慰,也是认可。

“除了留言,也有服刑人员在家人打电话的时候说,这里有警官,我们很安全。”黄音略带感慨地说,“我们做的一点一滴,他们都看得到。”

“分居两地”的“最美家庭”

对许多女子监狱的民警来说,这个母亲文化节不同的不只是活动形式,还有工作上的压力。她们在这个特殊时期必须更为关心服刑人员的心理动态,稳定她们的心态,维持稳定改造、积极改造。而不少监狱民警本身也是母亲,她们也牵挂着自己的孩子。

黄音自己就有一个正在读3年级的儿子。执行封闭执勤任务后,黄音两个月没回家,从来没有离开过孩子那么久,黄音有些不习惯。

同样不习惯的还有孩子,孩子曾经在电话里向黄音“下命令”:“明天就回来!”但是黄音执行不了,好说歹说,孩子才让步,但嘟囔着“等你回家,要亲1万下。”

3月底,黄音终于换防回家,“孩子看到我很开心,主动跑来亲我,以前我亲他,他都是一脸嫌弃。”

黄音的语气中带着幸福感,但她也告诉记者,有一些同事为了执行任务只能请家里老人帮忙把孩子带回老家照顾,哪怕换防回家,一时半刻可能也还见不到孩子……女子监狱的民警夏燕就是这样。

今年3月,夏燕的家庭荣获本市司法系统最美抗疫家庭称号,但那时夏燕和家人已经“分居两地”了。原来,为了让夏燕无后顾之忧地工作,同时解决要照顾两个孩子的问题,夏燕的家人召开“家庭会议”后,决定由夏燕的丈夫带着老的、小的回老家。

夏燕是今年农历大年初五开始到监狱执勤的,接到紧急任务后,她还没来得及安排家里的一切就赶到监狱工作。本想着大约1个月后就能回家,没想到执勤勤务等级升级,回家的日期又推后了。

夏燕有两个儿子,老大念五年级,老二才3岁不到。虽然丈夫能在家办公,还有婆婆帮忙,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况且婆婆年纪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

“我先生的老家在内蒙古,那里当时疫情还算好,也有人能帮忙,所以我们就商量决定让他开车带着老小回去。”夏燕说,在他们出发的前一天,二儿子在电话里对她说,“妈妈我们要走了,你好好工作”,“他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我们都很惊讶,谁都没教过他,他大概对工作都还没什么概念吧……”

夏燕的丈夫带着孩子回了老家,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他还竭尽所能为抗疫做贡献。他联系基金会给疫区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物质、精神支持,开展网上“手拉手”互助活动等。

虽不用牵挂孩子们的生活起居,但思念是断不了的。而对丈夫组织开展的互助活动,夏燕则谦虚地表示只是“出了点力”,她还告诉记者,其实在女监的像这样的抗疫家庭有很多,还有双警家庭的同事主动申请留下执勤,相比之下,她不算特别突出。

当谈到,似乎许多人对监狱民警所做的工作了解不多时,夏燕说:“为了防范疫情回到岗位,我们默默坚守,确保了监管安全和防疫安全,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背奶妈妈”带药上岗

比起黄音和夏燕,女子监狱三监区的民警袁雅静作为新手妈妈,在这个“母亲文化节”有着更不同的感受。

袁雅静最近有个新称呼——“背奶妈妈”,因为她还在哺乳期,每天都要到监狱工会准备的“妈咪小屋”为孩子存下“口粮”,“妈咪小屋”的冰柜里已经存了几十袋冻奶。

“等换防回家的时候,大概要拖个拉杆箱才能把它们带回去了。”袁雅静想着那个画面,笑着说,“那么长时间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也想给她留一点东西,算是补偿吧。”

袁雅静是今年2月11日开始到监狱备勤的,那时她的女儿刚满1周岁。一直没能断奶的袁雅静接到紧急任务后,想去医院打针强行断奶,“我之前得过乳腺炎,特别痛,还会发烧,这个关键时候要是发烧可不是闹着玩的。”袁雅静没想到,自己的想法刚说出口就被医生训斥了,责怪她不爱护自己的身体。袁雅静说明自己的工作特殊性后,医生的口气才软了下来,建议她可以通过中药逐步断奶。

可孩子早习惯了每天有妈妈的哺乳,面对突然要用奶瓶喝奶的改变,她非常抗拒。“没办法,只能饿她几顿,实在太饿就会喝了……”就这样,袁雅静带着对孩子的不舍和1个月量的药与药膏回到了工作岗位。但药效毕竟慢,袁雅静还是每天都要储存母乳,堵奶的情况也时不时发生,痛得她有点“怀疑人生”。

“我们这还有和我情况差不多的同事,孩子就比我女儿小10天,也在背奶,我们聊聊育儿经,互相支持、鼓励,感觉会好很多。”让袁雅静感到温暖的还有监狱对她们这些年轻妈妈的关照,监狱工会在每个监区设置有“妈咪小屋”提供贮奶的设施,工会组织和部门领导还时常关心她们的身心状况。当得知袁雅静因为药不够,“省着吃”的时候,马上想办法帮她重新配药。

为了缓解监狱民警们的“相思之苦”,执勤的民警还可以每天晚上通过监区的电脑与家人视频。袁雅静的女儿还小,处在刚开始学发音叫“mama”的阶段,袁雅静与女儿视频连线,其实更多的是与家人交流。孩子今天喝了多少奶?吃辅食过敏了吗?睡了几个小时?这些琐碎的日常让袁雅静觉得心安。

“我们监狱一直有开展母亲文化活动,但成为母亲前后对‘母亲文化’的理解和感觉是不同的。”身份的转变有时也成了袁雅静工作的助力。

袁雅静记得,曾有一位服刑人员因为孩子2岁多了还说不好话而忧心,同为母亲的袁雅静能理解她的焦虑。袁雅静就将自己了解到的育儿知识告诉那位服刑人员,鼓励她可以写信给家人教他们引导孩子说话的方法。将心比心、推心置腹的有效沟通一下让服刑人员对袁雅静的信任感倍增,情绪也明显好转。

这次执勤那么久,袁雅静担心过孩子会认生,不过袁雅静的母亲非常正能量,安慰她一切都会好的,“我母亲还说以后告诉孩子,在她一岁的时候,妈妈去执行了非常重要的任务,做了很好很有意义的事。”袁雅静笑着说,“母亲应该是女儿最好的榜样,现在我所做的一切,或许以后能成为影响女儿的正能量。就像我们母亲文化倡导的核心理念:崇法尽责向善卓越,我希望她以后也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法治报记者  徐荔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