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6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是“扶贫办”还是“扶己办”?

□李秋生

手机微信消息太多,但有一条在我头脑里难以  “删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主任范增玉贪污亿元被捕。贪污扶贫款上亿元,真有这么多吗?为弄清情况,我上电脑搜索,几份资料表明,范增玉涉嫌贪污、受贿、诈骗三项罪,涉案金额6000万元。无论是亿元,还是千万元,他都是一个  “老虎”。有人说:  “没必要搞什么扶贫了,只要撤掉各地扶贫办,把各级扶贫干部家里的钱收上来,再分给贫困户,贫困户自然就脱贫了!”不能说“洪洞县里无好人”,但范增玉现象值得重视。

面对  “天文数字”,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  “扶贫办”还是  “扶己办”?虽然目下千万元、亿元级  “老虎”已不稀奇,但范主任的金额还是能给我  “惊艳”之感,因为他是高官,且是扶贫高官。6000万应该能办很多事吧?可以使上千户贫困户立马脱贫,可以建多所  “希望小学”,可以建起相当规模的发电站。

这条消息解除了我长期以来的困惑。国家、省、市、县几十年来年年扶贫年年贫,扶贫就像是神话中的“无底洞”。原来是扶贫办里有  “贫老鼠”,有关人员监守自盗,偷梁换柱,大笔扶贫款转到自己  “小金库”里去了。否则,若干贫困户或许早就  “脱贫”,而且进入  “小康”了。这算是终极版恶作剧,表面上道貌岸然,普渡众生,骨子里却是想方设法在最可怜的人头上捞钱,对贫困户在温饱线上挣扎无动于衷,这不是一般缺德的人干得出来的,范氏是  “合格”的“两面人”。

这条消息使我倍感  “打虎灭蝇”之重要。腐败分子无孔不入,似乎已不存在什么  “净土”  “底线”  “禁区”,即便是与慈善机构齐名的扶贫办也照贪不误。

由此我想到,一个国家,对管人、管钱、管物的岗位严加管控是多么重要!

扶贫人员选配时就要考虑到  “两袖清风”,谨防  “内鬼”。对那些笃信“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执笔三分主,经手三分肥”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类似李洪志歪理邪说的人要打入另册,百倍警惕。在选配方式上要打破传统的  “委任制”,应进行特殊的考试选拔,要有反腐心理测试,要有必要的面试。据说有的外企在用人面试时,为检验应试人员的廉洁度,故意在考场通道上抛下大面额钞票,看考生捡到后能否第一时间交给考官。这种办法对选拔领导干部未必照搬照套,但也应设置类似程序。除考试外,考察这一关也很重要,一个人即使能力很强,但廉洁上有污点,必须打入  “黑名单”,防止其成为  “超级传播者”。

扶贫人员要定期轮换。轮换也是一种  “隔离”。人是可变的,一些人一开始也是德才兼备,清正廉洁的,几乎  “高大全”,但地位变了,权力变了,环境变了,就像  “大变活人”魔术一般,变得无法相认了。定期轮换,才能  “流水不腐”。我们要相信人,但更要相信制度,人一旦起了变化,会变得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

扶贫工作要加强跟踪监督。在人们印象中,扶贫办是  “道德衙门”,没人敢动  “救命钱”。其实不然,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大潮冲击下,一些人没学上改革创新本领,反而沾染上  “污泥浊水”,在攫取钱财上他们的思想是很  “解放”的。媒体披露,一位瘫痪在床的70多岁的老大爷收到的扶贫物资居然是胸罩和超短裙,在一些  “天高皇帝远”的乡村,谁贫谁不贫干部说了算,真正的贫困户得不到  “雪中送炭”,不贫困的“关系户”反而能  “锦上添花”。唯有全程监督,才能  “精准扶贫”。纪律监督部门要做扶贫反腐的  “吹哨人”。

从  “扶贫办”人员贪腐,到  “不作为”的黄石市卫健委主任唐某某对该市抗击新冠肺炎情况  “一问三不知”,到  “官本位”严重透顶的湖北省司法厅退休副厅长陈某某因医院无厅级病房,拒绝去医院诊治新冠肺炎等怪现象,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反腐败斗争已呈  “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但当前干部的管理教育问题依然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必须彻底消除精神  “病毒”对有关官员的毒害!毛主席曾告诫我们:  “治国就是治吏”。这句话不可淡忘!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