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青春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7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播撒科学种子“云”聚青春力量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助力云南寻甸

华理研支团为云南寻甸的孩子启蒙科技知识
华理“小老师”上英语课
“云支教”视频连线直播课程
帮助当地孩子看到未来更多希望
通过“直播带货”缓解农土特产品滞销困境
(本版照片均由华理提供)

□见习记者  张叶荷  通讯员  张婷  石翎

1991年,曾有一张“我要上学”的照片风靡全中国,照片中小女孩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时至今日,中国的基础教育已面貌全新,2017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9%,但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例如,在距离上海2000多公里外的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就仍有许多双“渴望的眼睛”。

在课堂内外播撒科学种子、整合资源打造“口语良师”、“云”聚助农青春力量……据介绍,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下简称“华理研支团”)已经开展至第21届。从2017年起,华理研支团的3届、共计21名学生陆续走进寻甸,用科学和人文知识以及上海的优质资源,在教育扶智脱贫攻坚的前沿,贡献当代大学生的一份力量。

给山区孩子送去科学与梦想

青少年科技创新启蒙在寻甸不能落下!这是华理研支团走进寻甸的“初心”之一。凭借着素质过硬、专业优势鲜明等特点,他们说干就干,精心设计了虚拟现实技术(VR)、机器人、3D打印等科普与创新实践课程,相继开设到寻甸的3所小学,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仁德小学六年级学生唐兢宏就是机器人课堂上的一员。一次意外划破手指,让他发现清理玻璃碎渣有很大的危险性,于是,唐兢宏利用所学知识,用机器人套件拼接出了一个玻璃碎渣清洁器,在此基础上,还改进制作了创新作品“垃圾克星”机器人。虽然想法、原理都很简单,技术上甚至有些稚嫩,但这颗创新种子的萌芽,让华理的“小老师”们备受鼓舞。

日常课堂之外,华理的“小老师”们也在科普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如:每周到寻甸县青少年科技馆担任义务讲解员,为上千人次的青少年和家长提供服务;利用社团活动课、自习时间等开展科普,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助力寻甸首次参加URC青少年人工智能机器人挑战赛……

“希望能在寻甸成立一支青少年小小科普员队伍,让他们带动身边的人都参与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来,感召更多人走近科学、启发智能,一传十,十传百,形成裂变式的发展。”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学生、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李承霖说。

整合资源打造“口语良师”

听不懂,不敢说,就连学习字母都要靠“图形记忆”,寻甸孩子在英语学习上存在明显不足,“听、说、读”都是短板。这是华理研支团成员沈佳欢在仁德四小进行英语教学时的发现。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沈佳欢和当地老师一起组织了英语角和英语晨读,加强了“读”和“说”的教学与训练。但是,在“听”方面,师生依然缺乏相应的设备和条件。平时学生的听力练习大多是老师在网上找的音频资料,不仅缺乏系统性,内容也不够规范,难易程度也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相符。

为此,华理研支团联系学校,邀请本校外语学院的优秀学生通过专业录音设备,为寻甸的孩子们“定制”了一系列听力训练材料,并用规范化发音和流程,为仁德四小的学生录制了一份期中考试听力试题音频。

三年级学生马柠希是使用这套听力材料的250余名学生之一,她在完成考试后说:“老师,这次听力好清楚,老师的发音真好听,我以后也要好好学习英语,将来交到全世界的朋友,让他们都来寻甸和我一起玩。”

“云课堂”时空无阻续关爱

即便华理研支团的同学返回了上海,寻甸那些“渴望的眼睛”也已成为他们心尖上的牵挂。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那么多,还可以再为寻甸孩子们输送哪些养分,何不试试远程教学?“云支教”视频连线直播课程便这样开始了。

生命价值培养、学习动力激励、化学知识讲堂、金融知识介绍、安全常识教育……寻甸的孩子们都特别期待“云课堂”。“老师,什么时候再和上海的老师一起上课啊?”每次课刚结束,孩子们就开始不停地追问下次上课时间。“我们还想尝试利用新媒体技术,把在寻甸难以完成的科学实验,利用视频录播或直播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更多孩子从中汲取知识。”李承霖表示。

寒假因疫情而延长,敬业的“小老师”们精心策划,让“云支教”变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堂。除了课业辅导外,华理研支团组织孩子们做手抄报、手工,写书法、画画,让他们在家也能有趣味活动。他们还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编程软件制作一些小游戏,其中的“病毒大战疫”能让孩子们增长防疫知识。他们每天分享防疫知识,让孩子们明白如何保障自身安全,还讲述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与付出。

扶“智”更扶“志”,在华理的学生们看来,想要点燃寻甸孩子们的成才梦,更需要指明未来的方向。“我想初中毕业就去打工,赚钱比读书更实在。”四年级学生小马的“人生规划”曾让崔然感到震惊。崔然说,寻甸当地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非常不错,但学生对未来普遍感到迷茫。

小马是让崔然印象最深的一个孩子。“在一次以20年后的自己为主题的绘画课上,所有学生都埋头画画,只有一个小孩不时地抬头看我,当我靠近时,他就用书本盖住习作。在我的百般劝说下,他终于愿意展示他的画——画面中间是一个小土包,上面立着几只乌鸦,一块歪斜的墓碑插在上面,墓碑上写着他的名字。”这令崔然感到愕然,也使华理研支团产生了新的思考——孩子们应当拥有更广阔的眼界,意识到自己将来有更多的可能性,并且为之努力。

由此,华理研支团创设了“学生、教师、家庭”三维度支教模式,为当地100余名教师带去了办公软件操作及教学资料检索服务,为当地家长带去了“亲职课堂”。他们还发起“醒狮行动”青少年启志增能定制化公益项目,通过线下系列主题活动课和线上常态化互动结对,引导孩子们观世界、爱家乡,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乡土认同。经过1年的增能培育,小马改变了打工的念头,决定上高中、考大学!在华理研支团的引导下,还有很多和小马一样的孩子,看见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云”聚助农青春力量

“这里海拔超过1800米,墨红玫瑰能够享受充足阳光的抚育,吮吸龙潭水的滋养,每一朵都是大自然的馈赠。秒杀马上开始,大家抓紧时间线上选购……”走进玫瑰花田、拿起话筒、架起镜头,华理的“小老师”们前不久还走下讲台,来到聚光灯前,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实践团队一起当起了“带货主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体零售、旅游、餐饮等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贫困地区农产品也因此运不出去,而顾客也进不来。眼看着忙碌一年的收成面临着销售的难题,和当地农民一样着急的,还有华东理工大学定点扶贫寻甸县的挂职干部和第21届研支团。

为了找到新的突破口,在寻甸的华理人把正在走红的直播风潮带进了云南寻甸。挂职干部董玉国就先后为墨红玫瑰、听牧牛肉代言,让当地农土特产品滞销困境得到了缓解,“云”模式也打破了桎梏,帮助众多来自寻甸大山里的好货销往全国各地,当地困难群众也因此找到了发展的新路径。

直播带货是手段,在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当下,能不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关键还要看产品的“硬核度”。既要保证质量,更需注重带来的脱贫效果,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记者了解到,华理“小主播”们还把功夫下在了屏外。

精心挑选货品及货源、多次调研和实地走访、积极回答观众问题……最终,这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直播带货,通过现场采摘、品尝、采访等形式详细向网友们展示了玫瑰花茶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超过1.23万人线上观看,销售额上百单,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店铺。

谈到未来的打算,团长李承霖和研支团成员们也有着自己的看法,虽然当前直播带货很有效,但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要从“输血式”变为“造血式”,还要通过提升农民自主运用网络手段宣传和销售产品的能力来实现,所以下一步他们打算从“台前”再回归“幕后”,教会农民自己拍摄、上货、互动、发货,让网络购物、代言产品、直播带货这些“新鲜事”在贫困地区、困难群众中逐渐得到普及。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