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法治重点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9月0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

听他们讲述“八百壮士”的故事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位于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纪念馆,墙面上布满了弹孔和炮弹坑,无声地诉说着当时发生在这里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

时间拨回1937年10月,持续3个月的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为向国内外宣誓中国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争取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中国军队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率“八百壮士”进驻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用生命守护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明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记者近日聆听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民、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馆员钟晔讲述“八百壮士“的感人故事。

死守四行仓库  血战四天四夜

“我们的魂可以离开我们的身,枪不能离开我们的手。没有命令,死也不退。”

“父亲当年在抗战时,身边许多同僚都认为中国不能和日本开战,无法用血肉之躯对抗飞机大炮。”近日,谢晋元将军之子、民革杨浦区委原主委谢继民讲述起“谢晋元与八百壮士”故事时说,“父亲告诉同僚: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我们每一个军人都坚守自己的岗位,勇敢和敌人战斗。我就不相信偌大的中国会被日本灭亡!”

时间回到1937年。7月7日,日本以卢沟桥事变为借口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战火烧到了上海,由此引发了淞沪会战。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军陆续攻占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企图切断中国军队后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留下一小部分将士坚守。

1937年10月26日,时任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受命率官兵420余人留守闸北,掩护大部队撤退。10月27日凌晨,谢晋元率兵进驻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

明明只有420余人,为何却称为“八百壮士”?“当时父亲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一共有800名将士参加了保卫战,实际参战的一共只有420余人,但后来大家都称他们为‘八百壮士’。”谢继民解释。

守军所在的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由4家银行出资建设,因而得名“四行”。仓库楼高墙厚,外墙东面紧靠英美租界,日本人不敢贸然动用空海力量,因此四行仓库是一个很“天然”的军事据点,易守难攻。

“父亲观察许久后,根据四行仓库的地理位置,做了周密的布置。”谢继民说,仓库里有几万包粮食,都是黄豆、玉米、小麦。在几大包黄豆中间,要夹一层牛皮,这样子弹打过去,黄豆不会到处飞溅。在谢继民看来,父亲有勇有谋:“他利用粮食把一楼门窗堵死,二三层的窗口堵一半留一半,派人日夜坚守;切断电源,便于隐蔽和防止着火。”

当月27日下午,敌兵大批涌进,来势凶猛,直抵苏州河边。谢晋元在楼上窗口见敌接近,即下令开火……

谢继民介绍,战斗中,驻守新垃圾桥的公共租界英军,见父亲和四行孤军死守四行仓库,身处绝境,多次婉劝我军卸去武装,退入租界,并保证我军人身安全。“对此,父亲坚决予以拒绝。他说: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我们的魂可以离开我们的身,枪不能离开我们的手。没有命令,死也不退。”

就这样,谢晋元率领400余位士兵,以少敌多,和日军浴血奋战四天四夜,守住了四行仓库,重振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

从隔河观战到团结“助战”

“他们看到八百壮士勇敢杀敌,打得日本侵略者遗尸累累,狼狈而逃时,就拍手欢呼,唱歌庆祝;看到我军战士舍身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就满含热泪,高呼口号。”

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馆员钟晔看来,四行仓库保卫战意义非凡,它向全世界传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坚定意志。从四行仓库保卫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张图片显示出,老百姓层层叠叠,集中在苏州河南岸、西藏中路泥城桥(今北京路口)一带,隔河观战。”钟晔指着其中一张历史照片说,“可以说四行仓库保卫战一打响,上海市民就在隔河观战,关心坚守四行的‘八百壮士’,他们的爱国热情就已经充分燃烧起来了。”

钟晔介绍,有资料显示,苏州河南岸马路边、空地上,观战的人群一层层,挤得密密麻麻。一二十个青年人甚至爬上了西藏中路上一辆报废的公共汽车,一边看,一边大声地向其他群众报告四行战况。

附近高楼及一些房屋的朝北窗口,都挤满了观战的人。他们看到八百壮士勇敢杀敌,打得日本侵略者遗尸累累,狼狈而逃时,就拍手欢呼,唱歌庆祝;看到我军战士舍身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就满含热泪,高呼口号。

上海市民不仅为孤军摇旗呐喊,向孤军捐助物资,更用尽各种办法提醒四行守军侵略者的进攻方向和具体情况。“其中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大黑板上写上很大的字,或者画上比较简单易懂的图画,向四行仓库守军示警。”钟晔介绍。

日本侵略者在攻打四行仓库的过程中,他们的轻重机枪故意越来越频繁地偏离方向,将子弹向苏州河南岸进行扫射,紧贴着观战人群的头上飞过。“侵略者妄图吓跑市民,妄图阻止民众隔河助战,但是上海市民不为所动。”钟晔说。

在钟晔看来,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民众非常迅速、主动地由“观战”转化为团结在苏州河南岸“助战”,无惧侵略者疯狂的残害手段,“可以说中华民族同舟共济、舍生取义的精神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彻底点燃。”

没有逃兵  电影属艺术创作

“这里不是四行仓库,也不是88师的司令部,而是我们400多人的坟墓,我们都要战死在这里。”

“父亲和战士们当时是抱着必死决心的。”谢继民讲述起“谢晋元与八百壮士”故事时说,“当时,父亲谢晋元告诉每一个战士:这里不是四行仓库,也不是88师的司令部,而是我们400多人的坟墓,我们都要战死在这里。”

因此,每一个“壮士”都非常清楚他们的任务,抱着必死的决心写下了决心书,夹在信封里通过租界传递出去,寄给了家人。“有文化的帮没有文化的人写信,向家人交代他们要战死在这里。”

“历史上,四行仓库里没有一个逃兵,电影《八佰》中的逃兵情节属于艺术加工创作。”谈及正在热映的电影《八佰》时,谢继民说,400多个战士没有一个逃兵,他们都非常清楚自己的任务,抱着必死的决心写下了决心书,并且将自己随身的钢笔、戒指等物品放进信封,贴上邮票后通过租界邮寄回家,表明自己将与四行仓库共存亡。

“八百壮士”这种精神力量鼓舞着千千万万青年从戎,像他们一样和敌人战斗,就是这么一股劲,坚持到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

“电影中所鼓励的、弘扬的是谢晋元与‘八百壮士’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也很多,国际形势、疫情,在如此困难的时刻,我们更应该弘扬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把人心凝聚起来,像我们先辈一样,克服困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谢继民说。

“八百壮士”今安在?

“2015年8月13日,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正式开馆,可惜‘八百壮士’已全都‘走’了。”

1937年10月30日,在四行仓库与敌激战四天四夜后,31日凌晨谢晋元接到命令,“八百壮士”奉命撤退到上海公共租界。据谢继民介绍,英军此后将这支孤军缴械,无理羁留在胶州路“孤军营”内,这一关就是4年。此后,“孤军”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

钟晔介绍,这4年中,谢晋元将军不断向租界当局去函,要求离开孤军营,要求回到抗战的战场,但得到的均是租界当局的蛮横拒绝或冷漠无视。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日伪收买的4个叛兵刺杀身亡,年仅37岁。

1941年12月28日,日本侵略者从公共租界当局手中接管孤军营。侵略者妄图劝降孤军,但孤军官兵宁死不当汉奸。慑于这支军队的影响力,日军不敢将其杀害,于是强制孤军迁移,将他们作为苦力分散押往南京、安徽等地,许多战士死于疾病和繁重的劳役。

抗战胜利后,孤军幸存者从各地陆续返回上海。

“我们一家1946年迁回上海时,还有几十名‘八百壮士’幸存者也在上海,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母亲到上海后就想办法弄一些钱,没有工作的,母亲会每月给他们生活费,给一些米、粮、油,让他们维持生活。”谢继民曾在采访中提及。

上海解放后,时任上海市长陈毅曾亲自为这些孤军壮士安排工作。

2015年8月13日,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正式开馆,可惜“八百壮士”已全都“走”了。

斯人已去,英雄不死。

“八百壮士”的故事和精神,犹如薪火,点燃一段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传奇,汇聚一缕缕民族之魂。

唯有铭记这段历史,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从而在复兴之路上稳健前行。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