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百家讲“痰”

“痰”:

10月15日,中消协发布了《“十一”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其中点名了在海底捞可以花钱买号缩短排队时间的现象,不过这也导致不花钱买号的消费者要等待更长时间。(10月16日《新京报》)

百家讲:

据称这种海底捞“加钱插队”现象可能是黄牛号贩子利用官方会员制优先排队的漏洞所为,海底捞官方并未参与。但是,令人们不满并被中消协批评的还有海底捞对待此事的消极态度。人们看到,事件曝光之初,海底捞在未经调查核实的情况下便矢口否认,称网络上的插队视频、图片都是“剪辑”的。等到媒体暗访证实以后,才勉强承认确实有些漏洞让倒号贩子有机可趁。

这反映出海底捞对于负面反应首先想到的是掩盖和推卸责任,并不是“闻过则改”,积极排查堵漏。这说明作为服务商家,没有把消费者权益和体验放在第一位,而是显得非常傲慢。用中消协的评语那就是  “少人性、没温度”。

正如中消协分析的那样,消费领域的负向场效应不容忽视。可部分商家和网络运营平台合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动配合意识、积极查漏补缺举措明显不足。

这件事的发生与处置,虽然不能说海底捞就是“店大欺客”,但“店大自傲”  “店大不屑”还是有的。希望海底捞能够尽快整改,为顾客创造平等的就餐环境,同时亦能转变态度,重视并正确对待负面反馈。

——徐建辉

“痰”:

10月12日,在重庆十方艺术中心“我佛”艺术个展中,展出了青年艺术家褚秉超对在甘肃、陕西、宁夏三省份找到的50余尊石窟造像进行创作前后的对比照片。“每尊造像不仅是由我亲手修缮,并在修复时我还将自己的个人形象和对佛像的理解以及当时的心情一并融入造像之中”。他在展览简介中自述道。(10月15日澎湃新闻)

百家讲:

褚秉超对文物古迹进行“个性创作”  “艺术创作”,是打着艺术的旗号行破坏文物之实。这与在文物上刻画“到此一游”的不文明行为无异,一点也不“艺术”、不文明,反倒是对文明、艺术的粗暴践踏,是以艺术之名反文明。

对此,需要相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彻查此事,如证实,要依法予以处罚。不管是谁,都不能打着保护文物的旗号破坏文物,都不能容许这种“创造性修复”存在,不能让宝贵的文物毁于“创造性修复”的屠刀之下。

而对于文保部门、地方政府等相关方面来说,类似“创造性修复”破坏文物的事件层出不穷,也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要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尤其要加大对散落民间的文物的保护,如被褚秉超肆意“创作”的古代佛像,据展览方称并没有列入文物保护范围,这是否揭示了当地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对此要顺藤摸瓜,堵住文保漏洞,筑牢文物的“安保墙”。艺术创作不能凌驾于文物保护之上,而文物保护也需要下大力气,任重而道远。  

——戴先任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