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大墙”搭“心桥”,这位志愿者坚持了十年

梦晓协助参与监狱对服刑人员开展的教育改造活动 照片由提篮桥监狱提供

□法治报记者  徐荔

今年12月5日,是第35个国际志愿者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随着志愿服务精神越来越深入人心,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的人也越来越多。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30日,本市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上海志愿者网”实名认证注册的志愿者已达478万人。

在各式各样为社会带来爱与温暖的志愿活动中,有一个群体——服刑人员,却似乎因为过于“边缘”而被忽略了。殊不知,他们其实非常需要社会正能量的影响。

有这样一位志愿者,当她得知有这样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体后,就开始了自己长达十年的“志愿服务”。这位志愿者就是梦晓。从2010年12月首次踏入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参与教育节目“心桥访谈”的录制,到后来每年都会走入大墙,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分享给大墙内的特殊人群。欢笑、悲伤、感动、唏嘘,梦晓相信真诚和感动,可以助人心怀正念……

收到邀请后“特别难过”

爱听广播的人对梦晓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她是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节目《相伴到黎明》中那个自带辨识度的声音,也是《禁毒先锋》等众多节目中满怀公益之心的主持人。而对于提篮桥监狱的服刑人员而言,梦晓是一位如她自己所说的“执着的敲门人”,那个如他们的母亲、妻子、姐妹一般,“在门外守候和等待的人”。

关于梦晓和提篮桥监狱的“缘分”要从多年前说起。

提篮桥监狱为教育改造服刑人员采取了多种方法,其中电视节目“心桥访谈”就是提篮桥监狱教育改造的代表性栏目。“心桥访谈”通过网罗改造生活、回归社会、亲子关系等热点话题,制作访谈内容,让服刑人员有直观的理解。此外,节目还联动社会优质资源,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到大墙内与服刑人员面对面。作为狱内电视节目,  “心桥访谈”始终以教育改造为目的,在拓宽服刑人员信息渠道的同时,更好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效引导他们探寻人生中的真善美,培养积极的改造心态,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大约十年前的某个下午,梦晓收到了一封来自提篮桥监狱的信件。信中内容开门见山,时任提篮桥监狱教育科副科长、心理健康指导室主任陈伟民警官诚挚地邀请梦晓来到大墙之内为服刑人员讲一次关于人际沟通主题的课。

“那个下午让我心里特别地难过。我原以为我没有忽略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生活的人,但在那个下午,我发现有这样一个群体我没有关注到。”回忆往事,梦晓这样形容自己收到信时的心情。很快地,陈警官的邀约得到了梦晓的积极回应。

2010年12月3日,梦晓首次作客提篮桥监狱的  “心桥访谈”节目,以一个女性的身份、一个传媒人的角度,与服刑人员共话生活的点滴,分享了许多亲历的事例,勉励大家要学会珍惜,学会换位体验,生活不易,在哪都要爱自己。节目播出后,在狱内引起强烈反响,服刑人员都津津乐道于梦晓精彩动人的讲述,纷纷表示感同身受,并将学有所用。

既解心结又“泼冷水”

在随后的数年中,梦晓始终心系大墙内的特殊群体,每年都会参与“心桥访谈”栏目以及狱内的其他相关教育活动。拥有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梦晓帮助越来越多的服刑人员渐渐学会解开日常的郁结,梳理不安的情绪。

在很多人看来,每一期“心桥访谈”都是情绪的抒发,每位参与者都卸下自己的保护色,打开各自心底不尽相同的初心和憧憬,获得内心的成长和提升。

在2011年的那期  “心桥访谈”中,服刑人员董某告诉梦晓,他与监区里的很多服刑人员都会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拿出笔记录那些触及内心的言语和从中获得的感悟,并通过书信转述给家人听,家人们在回信中也流露出了满满的感动。

此外,不少服刑人员表示,与梦晓“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为他们照亮了前路,畅谈的诸多话题也给予了他们不少启发。

同样地,梦晓也会给服刑人员们“泼冷水”。

“当你们从这里出去的时候,你们就是社会人了,请不要去指望这个社会无条件给你们很多温暖的拥抱。”  “回归后,如果遇到社会不认同你们,那是正常的,有认同那是意外之喜,那时要告诉自己懂得感恩。”……对于梦晓给与的“打击”,服刑人员吴某却很“拎得清”,他说,“这样的‘冷水’,其实更多的是激励”。看似严厉的话语其实自带温情的滤镜,鼓励着服刑人员,尤其是即将刑满释放者要正视人情冷暖,学会拥抱自己,学会抵御寒风。

民警们则发现,服刑人员在节目中的收获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了日常言行上,对培养健康的改造心态,改善狱内人际关系大有裨益。民警们更乐于见到,由此塑造的价值观能照亮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道路,用正确的态度参与日后工作和生活,受益终生。

“心桥”之路并不一帆风顺

梦晓作为志愿者支持并参与到大墙内的教育活动之中,是对服刑人员踏实改造的积极加持,也是对新时代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新形态拓展的奋勇助力。而监狱方借助社会力量,积极与大墙外的热心志愿者合作,既可拓宽教育工作的视野,也是为建设平安中国这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不过,梦晓的“心桥”之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有一名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又触犯了法律,再陷囹圄。梦晓得知后心情很不平静,她也将这份心情在“心桥访谈”中与服刑人员做了分享,她自我质疑“所做的是不是有效果”,自我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自我探讨“所做的努力是不是隔靴搔痒,并未到达服刑者的内心”……尽管如此,梦晓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坚持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陪伴“学员”。

往后的数年中,许多从提篮桥监狱走出去的人都会通过信件、微博、电台电话等方式告诉她:“梦晓老师,我出来了,我会记住你说的话,出来了就不会再进去,我要做一个好人。”每想起这些回馈,梦晓就更坚定走下去的决心。

曾有人问过梦晓,到底为什么要为  “这些人”付出精力和时间,从中能得到什么?

梦晓在“心桥访谈”中将自己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这个世界的安宁关乎每个人,你们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与其说我牵挂你们,不如说我所牵挂的是我爱的这个世界,我希望当我老了,万一摔倒了,别人不会觉得我是个讹人的老太太;我的孩子可以不用顾虑地去搀扶一位摔倒的老太太。学会爱人,才是大人。学会爱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对你温柔以待。”

“我特别愿意他忘记我”

在这些年参与监狱的教育改造活动时,梦晓不仅发挥着传媒人和心理咨询师的光辉,还一直关注着司法政策以及监狱工作的发展,结合实际给服刑人员带去最接地气的鼓励。比如,她关注着国家的司法改革,包括减刑政策的调整和改造格局的演变,她会务实地鼓励大家“先做好改造日常中应该努力的事,将减刑申请交给警官,务必将每一天交给自己。”当谈到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的五大改造时,她告诉服刑人员,“一个人要有一颗家国心,对家国要有概念,对法律法规要有了解,对小我和大我也要认知。再往细里说,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十年悠悠时光,协助监狱提升教育改造质量,帮扶服刑人员的初心,一直都在。

梦晓自己也感慨良多,她犹记得2019年9月,一位提篮桥的服刑人员在刑释后写信给她:  “梦晓,在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离开提篮桥了,我会把在这里的所有回忆,包括你,全部忘记,因为我要开始新的生活了。”

“我特别愿意他忘记,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他,只要曾经的相伴能够给他往后努力生活的力量,这才是我的收获,这才是最重要的。”梦晓动情地说。而这或许也是许多社会志愿者们走入大墙默默奉献的初心。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