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2021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1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代表委员共话常态化疫情防控:

如何让上海始终保持安全?

市人大代表张宇艳 见习记者 翟梦丽 摄

□法治报记者  夏天  胡蝶飞  陈颖婷  见习记者  翟梦丽

一场新冠疫情让全社会意识到,提高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风险防控意识和防控水平刻不容缓。在昨天开幕的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政府工作报告亦明确:“以过硬举措确保上海始终是一座安全的城市,完善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和常态化管控体系,提高城市韧性。”

在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领域并建言献策。从未雨绸缪的物资储备、预警机制,到防疫期间如何切断“物传人”可能、如何让疫情传播链“无处藏身”,再到防疫末端的医疗废弃物如何无害化处理……都事无巨细、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

储备

代表:全面加强物资保障

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医疗物资保障是重要基础支撑。

2020年6月1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同年7月20日,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对本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和实战导向,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推进公共卫生应急储备中心建设,系统思考谋划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的物资储备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产业互补、保障互助。

那么本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的进展如何?还有哪些短板需要改进?据市人大代表张宇艳介绍,2020年7月至8月,市十五届人大代表普陀组37名人大代表对本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了要利用好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的宝贵时间,加快落实《关于建立健全本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推进本市5+8+16+N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布局体系建设。

张宇艳表示,《实施意见》通过已有半年,前一阶段,国内疫情防控进入较长时间的常态化阶段,各地的防控措施也有所放松,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的迫切性有所放缓。她坦言,在储备库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建设速度缓慢,没有看到明确的建设计划和进展,突发事件来临之时能否做到有备而战?二是建设成效未凸显,近期全国多地出现本土病例的散发或聚集性疫情,本市也再次报告多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大规模人群的核酸采样检测、区域封闭管控等工作中应急物资储备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三是建设所需的政策、资金、技术标准等保障措施机制仍不完善。

为此,她建议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建设推进速度和成效。建议主管部门要督促各区各部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储备库的建设,制订明确的建设计划,包括储备库选址,建设进度,物资储备的种类、数量等,可根据本市总体建设要求定期开展督导检查,确保规划的真正落地,为可能来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准备。

同时,张宇艳代表还建议制定配套的物资动态储备和调配管理办法。在建设卫生应急储备库的同时,同步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出台储备和调配的管理办法,对各储备点各类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进行动态跟踪,实时掌握储备量,通过消耗量和有效期,及时与市场或企业调配,实现需求、消耗、存量、效期和功能、回收和再利用等管理环节有序有效对接,科学研判,实现动态管理。

预警

20名委员联名提案:建立线上线下公卫安全事件监控预警机制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粟莹、冷培恩、吴瑛等20人联名递交提案,建议上海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系统监控与预警保障机制。

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对未来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提出了目标和要求: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粟莹等委员认为,上海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常态化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存在疫情直报系统数据来源单一的缺陷,通常是发生、发现病例之后完成上报,导致缺乏疫情态势早期感知功能。上海正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公共卫生安全领域进一步发挥多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提案建议发挥上海“两张网”信息化优势,建立连续、实时采集汇总互联网开放数据的制度。如关于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搜索数据、社交网络数据、订阅数据、评论数据等多维度数据,及时获取民众舆情反映的公共卫生事件态势,与直报系统采集数据融合,相互印证,形成一套完整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系统监控与预警机制,从而实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

前端

“物传人”如何防?委员:建立消毒员职业标准

在防疫过程中,“物传人”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而消毒环节,则是阻断传染源的重要方式。为此,市政协委员、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治科主任冷培恩递交了《关于本市建立消毒员职业标准,开展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的建议》提案,建议上海率先建立先进的消毒员职业标准,以保障本市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消毒员专业队伍。

“例如常见的空气消毒剂,它的雾粒大小其实难以满足对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况且,消毒员能否停留6秒以上、喷射足量消毒剂,都是确保消毒是否有效的国家标准。”冷培恩说。他在提案中也指出:“专业性是消毒员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一名消毒员须掌握消毒剂的使用方法、配制方法并熟悉各种消毒方法的操作规范,同时能操作和维护各种消毒器械,还要能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现场状况及时调整。”

冷培恩表示,2020年3月,全国政协采纳了委员关于恢复消毒员职业的提案。随后,人保部门将“防疫消毒员”工种上升为职业。基于此,冷培恩在提案中建议:上海有必要建立适应上海特点的、先进的消毒员职业标准,制定培训大纲、教材和职业技能鉴定题库。之后,上海应尽快对从事消毒的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水平认定,为本市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消毒员专业队伍,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科学防控传染病疫情提供保障。

追踪

代表:建立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

在发生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为了有效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更多的人感染病毒,流行病学调查的工作不可或缺。当流行病调查工作慢慢被市民所熟悉之后,其中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也开始受到了重视。

市人大代表白云表示,目前上海市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的各种信息系统很多,包括: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慢性病管理平台、传染病监测系统等。这些系统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白云代表指出,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应用很好,但与此同时,公共卫生领域涉及的各类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新发、输入传染病调查,集聚性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不明原因事件调查等,此类信息均涉及到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但目前没有建立信息化系统,在信息传输中仅要求文件加密和电子邮件传输,这就带来3个问题:一是信息的有效、快速传递带来影响;二是由于文件未加密等原因,造成信息泄露,特别是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不断出现病人流调信息泄露、轨迹曝光等事件,在公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三是此类信息由于无法有效快速传递和共享,给行政部门和政策制定者带来滞后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在白云代表看来,流行病学调查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重要环节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查找传染源、明确传播途径,确定易感人群,同时提出有效防控策略,因此建立上海市公共卫生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迫在眉睫。

白云代表建议,上海可以将传染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和融合,建立健全上海市公共卫生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将流行病学调查涉及的相关信息整合并加以运用,实现快速报告、有效预警、及时响应、规范传输、迅速决策、积极防控的目标,从而对公共卫生的各项政策做到“科学研判、合理布局、有效预警”,对于筑牢上海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将起到积极作用。

末端

3位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尽快出台废弃口罩处理规范

疫情常态化防控之下,口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今年上海“两会”上,刘惠莉、陈冲、吴瑛3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规范废弃口罩处理,加强疫情防控精细化管理的建议》的提案。

提案中算了一笔账:以上海当前常驻人口2428万计,城市居民约2100万,每天40-50%人口出行使用口罩,每天口罩的消耗量为800-1000万只。

委员们调研发现,针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废弃口罩,不同部门或小区处理的途径并没有统一规范。比如,大部分小区居民将废弃口罩作为干垃圾投放,也有少数作为有害垃圾投放,甚至还有将废弃口罩随意丢弃在路边。

“废弃口罩随意处理,真的是隐患重重。”口鼻粘膜是直接与外界接触的组织,一些病原微生物能通过粘膜外排,粘附在口罩上,使其成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病原传播的载体。

因此,3位委员在提案中建议,上海应尽快评估废弃口罩携带病原风险,发布对各类废弃口罩的处理指导意见,规范废弃口罩的收集、运输及处理。比如针对居民住宅小区,建议由居委会协同物业,在所辖小区醒目处设立废弃口罩专用回收装置,比如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密闭性垃圾桶,专门用于废弃口罩定点投放、收集。在运输前,可由小区物业负责消毒处理。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