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大代表畅谈:如何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构筑城市精神亮色

上海将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

中共一大会址
记者 王湧 摄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有着丰富且富有上海特色的红色资源。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实施。5月22日,上海人大代表论坛第38期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举行。多位人大代表就“贯彻《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与弘扬保护条例》”为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保护:

让红色遗址遗迹

“修旧如旧、恢复原貌”

《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红色资源,建立名录制度予以保护。同时,建立红色资源名录数据库,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条例》还对红色旧址、红色遗址、纪念设施或者场所等不可移动的红色资源实施分类保护。

然而在实践中,红色资源的保护工作还是会遇到许多瓶颈问题。“党早期在上海的活动,多分布在当时租界区域,其中不少是在石库门民居之中。”市人大代表、中共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谈起红色遗址的修缮保护工作深有感触,“很多红色遗址遗迹都与民居、单位混合在一起,普遍面积狭小、设施陈旧,有些需要先行通过征收置换,才能开展保护修缮,实施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

为此,黄浦区把红色遗址保护修缮作为重要政治责任,不畏困难、不惜代价,用心用情用力推进这项民心工程、政治工程。近年来,先后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旧址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的修缮布展和对外开放,完成了团中央机关旧址的升级改造,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三山会馆等重要场馆的布展。

通过不懈努力,黄浦区历时4个月完成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的置换工作,比一般的置换项目都要快。对外开放后,两处旧址参观人数超过2.3万人次,成为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热门之选。

置换之后,如何尊重史实,让红色遗址遗迹“修旧如旧、恢复原貌”也成为了考验。杲云说起了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旧址的保护修缮的故事。当时,在清水平缝外墙的确定中,修缮人员根据年代特点和残存的墙体推断,做了八种工艺的样本。哪一种工艺才是这个红色遗址真正使用的?通过党史、建筑专家分析比对,邀请弄内老居民以及曾到过此处的访客回忆,最终确定施工方案。“在保护修缮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党史为依据,边设计边论证、边发掘边修缮,尽最大努力还原建筑历史年代的特点,使红色遗址遗迹焕发当年风采。”杲云说。

杲云透露,目前,黄浦区正在推进中共上海区委早期党校旧址和“又新”印刷所旧址的修缮保护及展陈布展,将于六月正式向公众开放。其中,中共上海区委早期党校旧址是党的早期思想教育基地,我党最早的党校之一,也是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的临时指挥机关和联络处;“又新”印刷所旧址则是党的早期理论传播阵地,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地。

传承:赓续红色基因  发扬“宣言精神”

5月27日是上海解放的日子,同时也是复旦大学周年校庆的日子。说起学校与中国共产党的渊源,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非常自豪。

72年前,在党组织领导下,复旦199名地下党员带领全校4000师生迎接上海解放,将学校完整保存下来,交给了人民。为庆祝复旦的新生,学校决定将校庆日定为上海解放当天。这是复旦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一个历史剪影,也揭示出大学与城市风雨同舟、兴衰与共的关系。

焦扬说,116年的复旦校史与百年党史紧密相连,复旦人救国报国强国的光辉历程是党办教育的生动缩影和成功实践,红色基因、信仰之源熔铸了这所社会主义大学的光荣底色。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为奠定建党基础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陈望道还是上海第一任党组织书记。1925年党的四大首次明确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当年复旦就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是全国最早建立党组织的高校之一。

在陈望道的带领下,复旦大学师生自创校起就秉持的教育救国、奋斗报国的精神。复旦师生敲响上海“五四”运动第一钟。抗战期间复旦内迁重庆北碚夏坝,陈望道作为新闻系主任带领师生坚持真理、追求进步,当时的新闻馆被称作“夏坝的延安”,复旦成为大后方最著名的“红色堡垒”,被中共南方局誉为“学校工作的典型和模范”。

据焦扬介绍,复旦历史上有10位红岩烈士,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登记在册的师生烈士有50多位。

进入新时代,红色基因依然在复旦大学延续传承。2017年,位于杨浦区国福路51号的陈望道故居打造成为了《共产党宣言》展示陈列馆。2018年5月,展示馆投入运行。三年来,已接待超过3000批次、6.5万多人次,不仅成为党史、校史的教育基地,也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红色地标。

与其他展示馆专业的讲解员不同,《共产党宣言》展示陈列馆的讲解员来自“星火”志愿服务队,服务成员是复旦大学的师生。他们把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和红色文化传播结合起来。三年来,这支队伍茁壮成长,不仅很好履行了讲解服务职能,而且在校内外“四史”宣讲、理论网络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大显身手,获得中宣部“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等荣誉。

同时,复旦大学不断丰富发展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用好抗疫斗争、脱贫攻坚等“大思政课”课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教育功能,持续深化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让校内外红色教育基地成为“教室”,让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教材”,让感人的英烈模范成为“教师”。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四史”选择性必修思政课,并衔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分学段编写《“四史”教育学生读本》。在学生中开展“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主题社会实践(近四年参加人数超8万人次),在教师中开展“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组团式社会实践,引导师生在历史场景、改革情景、奋斗前景中,坚定爱党、报国、荣校的志向。

在红色基因激励和红色文化熏陶下,复旦大学近年来,超六成毕业生奔赴西部、基层和重点单位就业,参军、签约选调生人数屡创新高。

焦扬表示,复旦大学将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进一步传承发扬好“宣言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液、根植于心、外化于行。

进展: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将公布

“上海的红色资源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资源。”市人大代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说,要把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出来,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开拓奋进、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更好转化为比学赶超、集中精力抓落实的实际行动。

根据2020年的复核统计,全市自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上海解放,现共存各类红色资源612处,包括旧址、遗址500余处,纪念设施100余处。今年3月11日,市文物局向社会公布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1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208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下一步,还将公布第二批。

徐汇区人大代表、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薛峰说,中共“一大”会址那个18平方米的房间酝酿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人们到这里瞻仰革命史迹、寻找初心。如今这里正打造宣誓教育平台,让大家能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叩问初心使命。

如何让红色遗址遗迹“活”起来,讲述好红色故事,诠释好红色革命精神,用党的奋斗历程和光荣传统鼓舞人、感染人、打动人?年轻人应该是讲述和倾听的主力军。市人大代表、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王为松指出,上海是一座对年轻人有天然吸引力的城市,应当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经典表达得更有创意。他以《光荣之城:上海红色纪念地100》这本红色出版物为例,80后写、90后编,受众群体则是00后、10后,一经刊发便广受好评。

除了线下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本市还进一步拓宽线上的红色教育渠道。潘敏透露,“学习强国” APP上将推出本市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红途”将通过网络平台全景呈现全市红色文化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一网统管”、红色文化应用“一网通办”、红色文化载体“一站服务”、红色文化信息“一站共享”,预计6月试运行版本上线。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