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综合;声音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以国家需要为奋斗目标,奋进研发新药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

□见习记者  陈友敏

1945年8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出生于沙坪坝重庆大学的校医院里,为庆祝抗战胜利,其父为其取名“凯先”。

作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领军专家,几十年来,就像他的名字——“凯先”一样,陈凯先始终以国家需要为奋斗目标,奋战在创新药物科研一线,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崛起和上海科技发展奋楫争先,为推动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新药研发技术平台体系建设发挥了引领作用,作出了杰出贡献。

无畏艰难,上下求索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陈凯先以优秀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物所),成为药物学家嵇汝运先生的学生。嵇汝运先生敏锐注意到:新药发现从随机筛选向理性设计转变是国际药学发展的新趋势。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由理论化学(量子化学)、计算机科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催生的交叉领域,要进入这个新的前沿领域必须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

于是,1978年秋,陈凯先来到吉林大学,克服生活上的艰难,在我国量子化学奠基人唐敖庆先生门下再次开启求学之路。学成归来,他开始运用量子化学等理论计算方法开展药物作用机理和新药设计的研究,1985年获得博士学位,当年3月公派法国留学。在法期间,凭借扎实的专业实力和研究成果,陈凯先获得巴黎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颁发的1986年度尼纳·舒可伦奖,这是该奖项首次颁给一位中国学者。

结束在法研究工作后,陈凯先婉拒了法方继续留任的邀请。离法前,中国驻法大使馆教育处特请他为留学生做一次讲座谈谈他“如何经过艰难选择而毅然回国”,陈凯先说:“其实并没有什么艰难选择,学成回国是我再自然不过的想法。”

顺应需求,以国为本

几十年间,陈凯先的所有成绩都离不开“国家需要”。他始终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初心使命和努力方向,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脉搏,用一次次有力“搏动”,彰显人生意义。

归国后,陈凯先用一台省吃俭用给所里购买的计算机,积极开展药物设计方法和软件技术研究、药物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研究、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辅助新药发现和设计。他指导和参与的新药研究,已有多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有的已成功上市。通过这些具有创新性、系统性的工作,陈凯先“摸着石头过河”,为中国药物设计新领域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6年,陈凯先被任命为上海药物所所长。当时中国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国际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加强自主创新是当务之急。为此,陈凯先率药物所领导班子率先抓住机遇融入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发展的战略框架,并瞄准国家需求和国际高科技发展的趋势,积极争取和承担创新药物研究的重大科技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新药研究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了中国药物创新研究快速走向国际前沿,对中国药物研究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今年过七旬,陈凯先依然精力充沛地带领着后辈辛勤探索,为我国新药事业、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继续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