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法治中国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8月3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大河奔流,生机无限——

辽河生态蝶变启示录

□据新华社报道

碧水长天,秋色连波。

初秋时节,新华社记者沿着这条在辽宁境内长约538千米的大河,一直走到它在辽东湾的入海口,一路上,行走、察看、访问,探寻它从严重污染的“三河三湖”之一到国家公园的蝶变故事,体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辽沈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新颜:河清岸绿新辽河

夕阳洒落在400亩荷塘上,暗香浮动,三三两两意犹未尽的游人在铁岭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里流连忘返。这片位于辽河、凡河、柴河的汇合点,总面积4262公顷的湿地,是远近闻名消暑纳凉的好去处。如今,越来越多这样的和谐景观出现在生态持续向好的辽河两岸。

水变清了。辽河流域所属南沙河从鞍山市穿城而过,过去,由于大量工业、生活污水直排,这里一度臭气熏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2020年,鞍山市6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面消除劣五类,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鞍山市高新区火炬广场前,河清岸绿,令人心旷神怡。“以前是水太脏老百姓喊领导下河游泳,现在水清了,下河游泳的老百姓管都管不住……”鞍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栾卫国感慨地说。

生态环境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辽河流域水质优良率达到良好水平,水质排名首次进入全国七大流域“前三甲”。

战斗:保卫“母亲河”的艰辛与坚持

辽河蜕变,非一朝一夕之功。

“最严重时,辽河80%以上的水质是劣五类,农民甚至不敢用河水浇灌庄稼。”辽宁省生态环境厅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张峥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保护母亲河,让辽河水变清,成为辽宁上下共同呼声。一场保卫辽河的“战役”全面打响。

大屏幕上,一段段视频触目惊心:翻滚的黑水汩汩流向河道,鱼肚翻白……每季度召开的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调度推进会上,暗访组奔赴各地明察暗访拍摄的《全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成为一颗颗“重磅炸弹”。

在这个辽宁省委、省政府领导几乎全部参会的场合,被“点名”的地区领导“红脸出汗”,也给其他地区敲响警钟。“这就引起地方领导对生态问题的高度重视。”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魏永庆说。

近年来,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对各地的污染问题保持高压态势,直击污染“病灶”所在。

采访车行进在铁岭市新城区,随处可见大型机械正紧锣密鼓地作业。当地正抢抓工期,铺设污水处理管网。今年上半年,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当地污水处理设施存在问题造成辽河支流凡河污染。问题被指出后,有关领导干部被追责,当地亡羊补牢,对督察组指出的问题立行立改。

鞍山环保,也曾经历过“耻辱时刻”。前几年,因河流污染严重,分管市领导被上级有关部门约谈,鞍山市也被处以高额罚金。痛定思痛,当地下大气力投入28.6亿元资金整治水污染问题,水环境持续改善。

河水不清,脏在水里,根在岸上。为深入推进辽河流域综合治理,辽宁省生态环境、水利、国土、农业、公安、住建等30余个部门“集团军”作战,向水污染顽疾进军。2020年,辽宁省公安、环保联合执法302次破获涉水刑事案件5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7人;办理涉水行政案件36起,行政拘留41人。

2019年,鞍山市市级水质自动监测站报警,海城河部分河段水质异常!当地环保部门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当地一家污水处理厂违规排放污水。环保部门依法对其按日计罚1900万元,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飞行检测、飞行检查、大数据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执法领域,成为我们环保监察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辽宁省生态环境厅监察专员黄耀宏说。

未来:留住你最美的样子

据了解,“协同推进辽河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已写入辽宁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创建辽河国家公园实施方案》由国家林草局审核后已经正式印发实施。

“这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全流域系统保护的国家公园,对河流型国家公园建设具有示范和引领意义。”辽宁省林草局副局长王树森说。

规范化治理“一直在路上”,让母亲河更“净”。沈阳南部污水处理厂每个生化池前,都设有一个“水样对比展示台”,上面摆放三只矿泉水瓶。第一瓶是入厂时浑浊不堪的污水,第二瓶是处理过后的水,清澈透明;第三瓶是未开封的纯净水。记者拿起第二瓶和第三瓶水,仅靠肉眼判断,很难看出二者的差异。

污水处理厂负责人崔恩若介绍说,这个处理厂目前日处理污水能力为80万吨,第三期项目正在建设,建成后,总处理能力将达到130万吨/日。

辽宁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田博表示,未来,辽宁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布点将更广、运行更规范。全省还将以辽河干流70个重点排污口为引领,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进程。

从辽河入海到理念入心,让母亲河更安宁。在河边巡视一圈,昌图县副县长陆仁山手机上的巡河软件上实时显示他当天的行程是8.1千米。没发现什么问题的他心情很好:“老百姓越来越重视环境了。”

生态文明理念,已经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