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9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百家讲“痰”

“痰”:

近日,梅州市平远县上举镇畲脑村发生一起食用采摘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外婆、妈妈和一名3岁的孩子中毒后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家中吃了蘑菇汤的2只猫也被毒死。(羊城晚报9月10日)百家讲:

近年来,因采食毒蘑菇致人死亡的事件,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野生菌味虽美,但很有可能藏有剧毒。疾控专家表示,因为真假难辨,一些野生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民间土法极易误认,因为“好坏”混生。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且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时下,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不要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不管蘑菇好看不好看,只要是野外的蘑菇,只能看看,不能采食;更不要向路边摊贩购买野生蘑菇。发现在市场上有卖来路不明野生蘑菇的,非但不能买,还应立刻向有关部门举报,以防野生毒蘑菇害人;相关职能部门在进一步做好相关科普宣传教育的同时,要加大对市场的巡查、监管力度,对任性销售野生蘑菇的摊贩要严加教育、坚决取缔,  “祖孙3人食毒蘑菇致死”的悲剧不能再现了。——周志宏“痰”:

随着网络消费、分期付款、持卡消费有礼等业务的不断花样翻新,信用卡在为普通百姓的信贷消费提供便利的同时,其跟随消费时尚不断推出的服务也刺激了年轻人的购买欲望,令他们热衷于提前消费。数据表明,信用卡案件纠纷主体呈年轻化趋势明显,同时暴露出金融机构信用卡发卡审核把关不严致使隐患重重。  (9月12日《法治日报》)百家讲:

近年来,在各类消费资讯的鼓动下,部分国人大踏步走进“举债消费”的行列,而一些年轻人,包括在校大学生,也纷纷加入了提前消费的行列。

大学生是纯粹的消费者,基本上没有收入,往往通过信用卡或信货去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购买一些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商品。换言之,大学生提前消费,实际上是过度消费。而银行等信贷机构轻易地发放信用卡或贷款,很可能使理财观念薄弱的学生陷入恶性循环。可见,化解信用卡纠纷,银行不能置身事外。具体到信用卡业务,规避风险和纠纷,应成为银行一项强制义务。这就要求,银行应进一步规范信用卡申领、使用、注销等程序,强化信用卡账户管理,完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控,维护用户的消费安全。

作为银行业,当然希望公众都来使用信用卡,去“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这样银行可以有更大的利润。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更应该提醒年轻人不要负债消费。银行应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化为追求合理的利润,引导年轻人理性消费。——汪昌莲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