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老法今说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元稹笔下的寒露

寒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进入寒露之后,会不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会进一步增大。古人认为,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即大雁南飞;二候雀入水为蛤,即鸟雀变得稀少,水边出现蛤蜊;三候菊有黄华,即菊花盛开。

唐代诗人元稹根据寒露节气的三候,写了一首《寒露九月节》,原文如下: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寒露节气的到来让人惊觉已到了晚秋时节;这时,早上可以欣赏到渐次开放的黄色菊花。寒露节气左右,气温进一步降低,当诗人感受到空气中的寒凉之气以后,才惊觉,难道已经到了寒露节气?才意识到,难道在不经意间,日子一天天地溜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带着这些疑问,诗人在早晨看到了盛放的黄色菊花,不禁让人联想到寒露三候,这印证了诗人的猜想,原来在不知不觉间就到了晚秋时节。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吹进千家万户的秋风扫落树叶,飞行千万里的鸿雁随着太阳的运行而南迁。到了寒露节气,秋风一改初秋时节的温柔,变得肃杀起来。在这时节,诗人看到凛冽的秋风卷过千家万户,扫落树上的叶子,留下一树的萧瑟。伴着肃杀的秋风,万里南迁的大雁,排着“人”字或“一”字的队形从空中掠过,匆匆南飞,寻找过冬的栖息地。这一切的景象无不在告诉人们:晚秋已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人们以为鸟雀入水化为蛤而为群鸟悲伤,因担心霜期到来而抢收秋田里的庄稼。在古人看来,晚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踪迹,但海边却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颜色和雀鸟的很相似,便以为雀鸟入水变成了蛤蜊。于是,人们为群鸟而悲伤。劳动人民都懂得“早霜晚雪,伤害禾麦”的道理,于是抢收还未收获的庄稼,从中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在这晚秋时节,淳朴的人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悲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到了这个节气才深刻理解了松柏的志向,它们无论冬夏都苍翠挺拔。在肃杀的秋风中,落叶飘飞,而松柏依旧苍翠,相较之下,诗人不禁联想到了《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于松柏所体现出的坚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万物来说,寒露节气意味着寒冷的到来,意味着考验的开始,这时,最需要学习借鉴松柏们的坚韧精神,凭着这股精神,定能度过严寒,迎来下一个春天。

在这首诗中,诗人紧扣寒露节气的“三候”特点,前两联主要写寒露节气的景物特点,突出晚秋的肃杀;第三联写淳朴的人们在晚秋时节的生活,无论悲喜,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在尾联中,诗人借助松柏赞扬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总之,这首诗由景及情,层次分明,使人读来既能感知到寒露节气的物候特点,又能获得思想层面的感悟。

重阳风物

重阳,两个最大的数相遇,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称“重阳”。重阳登高,最早是为祭天求寿,后来才加上祛灾内容。有三大习俗:佩茱萸,食重阳糕,喝菊花酒。糕为羔字演变,为祭天;茱萸能避邪;喝菊花酒则是文人为登高享宴后添,它源于屈原的悲冉冉之将老,思“餐菊之落英”,给辅体延年一种境界。

老人节

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九月九。重阳之说,与“九”相关,源自《易经》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为重阳。

“九”又与“久”重音,因此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个值得庆祝的节日,取亲情、友情长久之意。

九为单数大者,故重阳又与敬老、老人合意,所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阳糕

重阳食糕,是很重要的传统,糕与“高”同音。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重阳糕品种很多,主要有菊花糕、万象糕、狮蛮糕、食禄糕和花糕等,各具特色。

很多重阳糕上插小旗,则是以小旗代替茱萸之意。

菊花酒

九月九为重阳,酒又为阳水,重阳的酒更是最好的阳水,能壮筋骨、补髓延年、益寿耐老。菊花酒因而被视作重阳必饮,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长命酒”。

用菊花酿酒,自汉魏起就有成法。以炼丹著称的晋人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密封置室中,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是为民间最寻常普遍的做法。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记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酿酒)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的“空服九华”,就是以菊花瓣泛酒,直接就酒饮下,最便利也最天然。

茱萸

重阳节前秋雨连绵,时常整日不见阳光,阴霾的天气容易让人精神萎靡,衣物也易霉变。茱萸结果正当重阳,又有消毒、防虫的功效,于是茱萸就成重阳习俗的一部分。俗信茱萸可以留下重九的阳气,以阳退阴,因而重阳节也叫“茱萸节”。

佩茱萸的记载,最早见于《西京杂记》。配茱萸,即用紫色的布囊盛茱萸的茎、叶或籽,系在手臂上。《续齐谐记》中说,“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特意指出装茱萸的袋子要用红色。茱萸本身是红色,袋子也是红色,因为红色有辟邪的作用。到了唐代,佩茱萸囊的习俗被头插茱萸所取代,即将茱萸插在发髻上或戴在胳膊上。

迎霜宴

关于“迎霜宴”的最早记载始于明代,  《明宫史》记载:“九日,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台登高。喫(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

清人童岳荐的《调鼎集》中记载着一个“麻辣兔丝”的做法:“切丝,鸡汤煨,加黄酒、酱油、葱、姜汁、花椒末,豆粉收汤。”就是将兔子宰杀,剥洗干净,去骨切丝,用鸡汤小火煨制,加黄酒、酱油、葱、姜汁、花椒末调味,当汤汁煨靠将尽时,用绿豆淀粉勾芡即成。因此,这个“麻辣兔丝”的麻和辣,并不是今天的辣椒、麻椒,而完全靠姜汁和花椒末来拿活儿的。

(综合整理自三联节气、三联生活周刊)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