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版面概览

下一版   

 

2023年05月2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市残联:提升手语“语言”地位

人大代表建议将《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落细落实,优化无障碍信息交流

□记者  夏天

本报讯《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已于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对无障碍信息交流作出规定。如何将法律规定的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在第三十三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市残联在对市人大代表《关于公共媒体中手语翻译更符合需求的建议》(下简称“建议”)的答复中表示,将着力解决同步手语翻译质量还不高、手语交流沟通不畅等问题,大力推广国家通用手语,提升手语在全社会的“语言”地位和关注度,方便更多市民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通用手语。

市人大代表胡晓丽在《建议》中指出,《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在无障碍信息交流一章中多次提到,市政府重要公共信息发布,应当提供手语翻译;市级电视台每天播放至少一次配播手语的新闻节目,并逐步扩大配播手语的节目范围。鼓励网络视频节目加配字幕、手语或者口述音轨。

“然而,有媒体采访聋人时得知:听障/聋人群体对于一些临时性规则、新信息新词汇很难知晓。”胡晓丽代表认为,原因之一是手语翻译传达信息的实际效果堪忧。为此,她建议将法律规定的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尤其是对“聋人”这个群体,手语是他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建议由市残联牵头,广泛收集征求听力障碍者群体对公共媒体手语翻译的需求和意见,与市政府新闻办、广播电视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及时优化,让无障碍信息交流达到最好效果。

针对代表建议,市残联通过调查问卷和手语访谈等方式,对聋人群体和手语翻译员展开调研,了解上海市聋人群体的服务需求,调查手语翻译员的现状和诉求等。发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同步手语翻译质量还不高。由于新闻中不时“冒”出新词汇无先例可循,从时政到民生,话题涉及广泛,如何使用简单的手语介绍最关键的信息让聋人方便理解是一个难点。同时,聋人手语存在多个版本,类似普通话和方言。不同的手语在表达中有较大差异,而电视新闻栏目通常采用以国家通用手语为主,以地方手语为辅,这导致本地文化层次低、年龄偏大的聋人理解上存有困难。此外,不同层次的聋人在信息交流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在接受教育、看病就医、参与社会生活等社会服务时,用手语交流同样存在沟通不畅现象。

针对调研中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市残联表示将着力进一步挖掘高端手语人才,增加对手语翻译员的培训力度和频度。市残联将与相关高等院校紧密合作,继续扩大培养经验丰富的电视新闻手语翻译团队,将为手语团队定期举办新闻手语翻译工作研讨交流提供支持,邀请相关专家帮助手语翻译员提高自身素养和知识储备,邀请聋人代表共同讨论新闻工作中经常出现的语段词汇、时事热点,助力翻译员更新、丰富手语词汇库。

市残联在答复中指出,今后将定期举办国家通用手语培训班,进一步加大对国家通用手语的推广宣传,让国家通用手语成为聋人朋友的“普通话”,推动营造包容互助、残健融合的良好社会环境。答复中还明确,将大力推广手语,提升手语在全社会的“语言”地位和关注度。近年来,上海已持续推出“手语服务千人计划”和“手语微课堂项目”,在商场、酒店等场所开展100个手语微课堂培训,让更多人加入到手语推广的行列里来。

市残联同时表示,将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公共媒体等,加大无障碍信息服务供给,优化电视等媒体手语服务能力,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全力推进其更快更好发展。

 

 

内 容 版 权 归 报 社 所 有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