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加
古人常讲,教在法先。说的就是在程序上,人心的教化要优于法制的惩戒。清代的执法者就做出过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很大一部分推行教化以及感化方式的官员,他们在一定的情况下,用感化的方式来处理案件,将以德辅刑、尚德化民的手法灵活变通于实践中。
蓝鼎元苦口婆心断祖田
雍正年间的官员蓝鼎元,号鹿洲,他审案断狱很有一套,还把自己断案的经过和体会写成了 《鹿洲公案》 一书。书中记载了他巧断兄弟讼祖田的案子,堪称柔情断案的典范。
蓝鼎元在广东普宁县任县令时,有兄弟俩在父亲死后,为争夺七亩地遗产打起了官司。哥哥拿出父亲手书,上面写着老人死后田产交给哥哥,弟弟则有父亲遗嘱把田产留给自己。
蓝鼎元了解情况后说:“看来你们各有依据,都有道理,责任就在你们的父亲了,应当把他的棺材劈开。”
兄弟俩一听都不吭声了。蓝鼎元继续说:“既然你们不愿意动父亲的棺材,那么只有一个办法了,你们两人各伸一只脚,合在一起上夹板,谁能忍住不叫痛,田产就归谁。至于用哪只脚,你们自己选。”
兄弟俩表示,无论左脚还是右脚都会痛。蓝鼎元顺势劝说两兄弟,他们就像是父亲的左右脚,他们自己都不忍心让脚受刑,父亲难道忍心让自己的一个儿子得不到田产吗?
蓝鼎元完全了解情况后,决定不马上判决,而是叫人用一条铁索把两人拴在一起,关在同一间屋子里,吃住同行,站坐同步,一刻也不分开。开始,兄弟俩互不理睬,背对而坐。过了一两天,两人慢慢地转过身来面对面。又过了几天,兄弟俩叹息不止,甚至互相说起话来,再后来还一起吃饭。蓝鼎元看两人关系松动,又打听到兄弟每人各有两个儿子,就把他们的儿子传到县衙。
蓝鼎元对这兄弟二人说:“你们父亲不该生你们两个,如果只生一个,田产归一个所有,也就没有争论了。现在你们又都有两个儿子,以后相互争夺,没完没了,今天我替你们作主,提前预防,每人只留一个儿子,另外一个儿子送人算了。”兄弟听后大哭,跪在地上哀求,今后不争家产了。哥哥表示愿意把田产让给弟弟,弟弟愿意把田产让给哥哥。蓝鼎元就让他们回家与妻子商量一下,三天以后来县衙定案。
第二天,兄弟俩的妻子就邀请族长一同来到公堂,妯娌互相扶携,跪在地上哭着表示,从今以后,两家永远和好,再不争夺田产了。兄弟两人也称自己贪图蝇头小利,置骨肉之情于不顾,实在是愚蠢至极。如今兄弟俩都不愿意要这份田产,请蓝鼎元决定,施舍给寺庙。
蓝鼎元听了很生气地说:“你们父亲节衣缩食,辛勤劳动,好不容易才积累下这份产业。现在你们兄弟鹬蚌相争,却使渔翁得利,把父亲苦苦积攒下来的家产拱手送人。如果你们的父亲九泉之下有知,能够瞑目吗?”
最后,蓝鼎元作出判决,把这份田产作为祭祀父亲的财产,兄弟俩轮流收租祭祀,子子孙孙无争端,这叫一举两得。现场有族长作证,兄弟俩叩头称谢而去。此后,两家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黎世序巧判遗腹子
黎世序是清嘉庆元年进士,授江西星子知县,后调南昌任县令时,有个姓李人家的儿子,跟一位老秀才寄宿在土地祠中读书。他逢年过节回家看望父母后很快就会回学馆。可是这次回家后,过了期限还不见到馆,老秀才托人到他家去问,李家却说儿子过节后就回学馆了。大家着急了,到处找寻,李家儿子还是不明下落。于是李家就怀疑老秀才杀害了儿子,到县衙控告打起官司来。
黎世序接案后,仔细观察了老秀才,看他脾气似乎迂泥固执,不像是杀人的凶手。黎世序详细地询问了情况,尤其是李家与土地祠之间的距离和途中情况,并记录在案,悬案待审。之后,将老秀才发交县学监管。
一天,因办另一件案子,黎世序路过李家与土地祠那一带,黎世序独自一个人从李家大门沿路走向土地祠,不时察看沿途情况,没有发现异常。只是走到半路,看到有个尼姑庵坐落在路旁。黎世序就走了进去,见到里面有一个老尼姑、几个小尼姑,其中有个面色萎黄腹部膨胀的小尼姑。黎世序问她生了什么病?这个小尼姑顿时羞愧不安地躲进房间里去了。老尼姑只好代她回答说:“是腹胀病。”
黎世序离开尼姑庵,又来到土地祠,让看守祠堂的人带他到李家儿子读书的房间,慢慢地查看,没有什么发现,只是从墙壁上的缝隙中得到几粒散落的念珠。回到县署,黎世序下令雇佣本地的佣妇,将她打扮成有钱人家的妇女去尼姑庵,让她主动和面色萎黄的小尼姑接近。经过几天关系密切后,就摸到了真情。
原来,李家儿子来回家中路过尼姑庵,经常看到这个小尼姑,就爱上了她,彼此眉目传情,进而相亲相爱,不久小尼姑有了身孕。谁知那天李家儿子在尼姑庵和小尼姑相会时,突然得了急病死在尼姑庵里,老尼姑没敢声张,就把李家儿子埋葬在后花园中。
小尼姑被带到了衙门公堂上供认了一切。黎世序问幕僚们说:“这件案子怎么处理?”大家回答:“小尼姑发交官媒,等待分娩,按杖刑折赎,由官府出卖。凡是因通奸生下的子女,照例可以复归本宗。”
黎世序摇摇头说:“李家接连四代都是独子单传。李父已经年老,唯一的儿子竟然死了。现在那个小尼姑有了身孕,如果有幸生个儿子,可以延续李家香火传宗接代; 小尼姑能坚守贞节,对李家来说也是幸事。我想效仿宋代苏东坡不拘泥法律条文办案的办法,结合人情,把小尼姑判给李家做儿媳。”于是,就将怀孕的小尼姑交给李家办理手续领回,此案就此结束。同时发文到县学释放了老秀才。
结果,那个小尼姑到了产期果然生下儿子,李家全家感恩不尽,都称呼黎世序为恩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