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累计拆除违法建筑4.2万处,完成1997个无违建居村创建验收。昨天本市举行市领导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专题座谈会,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抓好违法建筑、违法违规经营等治理后的后续管理,提出了真知灼见。
据了解,今年市政府重点工作中明确要求拆除3600万平方米违法建筑,完成60%无违居村创建、30%无违街镇创建工作。截至4月底,全市累计拆除违法建筑4.2万处、896万平方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的24.9%; 完成1997个无违建居村创建验收,完成率达到32.8%。
近年来,本市持续完善违法建筑治理方面的法规政策,深化细化操作细则,明确职责分工,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齐备的制度体系,推动全市违法建筑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至2017年,全市共拆除违法建筑1.76亿平方米,为2019年基本消除存量违法建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市规土局已经对全市9个郊区2051个市、区、街镇三级重点区块进行了全覆盖梳理,同时建立完善了各区整治地块规划土地档案,落实“一地一图一册”销项管理。
在拆除违建,整治违法违规经营后,“五违四必”的后续管理也成了代表和委员关注的重点。市政协委员董敏华表示,“五违四必”工作中要有法治思维,执行中要注重法律技巧。“现在认定违法建筑多是从无证无照角度来的,未从法律界定的角度来做。”董敏华指出,一些地区的违建因种种原因一时难以拆除,建议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技巧啃下此类“硬骨头”。“无证无照是否属于违法,需经必要的行政认定或司法认定过程。”可用备案制或承诺制来解决此类问题,让其慢慢走上依法合规之路。还要充分发挥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监督实施保障。
市政府副秘书长黄融指出,“五违四必”工作给城市面貌带来很大变化。他坦言,一些郊区的违建常常是无证食品的源头,通过“五违四必”工作,把城市安全隐患消除,杜绝违法建筑中的不法经营行为。他也表示,在市区有些市民存在居住困难等实际难题,相关部门应通过法治理念来思考这些问题。“比如,长宁区的愚园路就把解决破墙开店和五违整治做了很好结合。”
目前,市规土局已牵头指导各区落实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要求,结合社区规划师制度建设和居民诉求,推进社区的更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