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安区网格中心(资料照片) 本版摄影 记者 王湧

上海建立了三级救助管理服务网络(资料照片)
□法治报记者 夏天
仅需几秒钟,就能让一个个残缺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家庭破镜重圆——这是上海在全国首创的“受助人员图像甄别及指纹比对”系统,目前本市已将受助人员寻亲甄别率提升至97%左右。日前,记者从在沪召开的“长三角暨部分城市救助管理机构第一次联席会议”获悉,得益于诸多创新理念和健全的三级救助管理服务网络,上海每年救助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在2万人左右。
目前,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该局已制订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市救助管理工作方案》,全力做好救助管理工作。而各兄弟省市也将大力支持,加强救助管理对接协同,共同努力为进博会顺利召开提供有力保障。
九旬老母寻回离家20年游子
去年7月,一位92岁的王先生被民警送到了上海市救助管理站。老先生说不清自己的来历,但工作人员仅对他做了人脸识别和指纹比对,很快就在全市救助管理内网上查到了老先生的信息。
原来,此前王先生已多次被送到救助站,而他每次被送来都留下了照片、身体健康状况、求助原因等记录。据市救助站披露,从2010年建立记录到现在,站内记录已经超过2.4万人次。
而对于那些入站后无法确认身份的流浪乞讨人员,市救助站将通过网络推送进行寻亲,并与公安部门合作建立甄别查寻机制。
例如去年,市救助管理站来了一位70多岁的老伯。他自书姓名为孙某,但却说不清家庭住址和亲属联系方式,只是自称“浙江台州地区黄岩县某村人”。这次最棘手之处在于,这位孙老伯居然还没办理过二代身份证,相貌信息未录入公安数据库,无法对他运用“受助人员图像甄别及指纹比对”系统。
但这些信息盲点,仍没难住市救助站。“所谓‘台州地区黄岩县’,已是大约20多年前的建制了。而现在只有‘台州市黄岩区’。这位孙老伯既没有二代身份证,又对20多年间家乡的历史沿革不知情,或许存在精神异常。”救助站工作人员评估后认为。
很快,工作人员启动了“互联网+救助寻亲”工作机制,通过“头条”等网络平台,在浙江省台州市发布了救助信息推送,将寻亲内容精准投递到当地群众的手机客户端。
结果就在当天下午,台州市一位梁姓女士就来电表示,这位孙老伯可能是自己走失20多年的父亲,希望来沪进行辨认。
然而等梁女士见到孙老伯时,由于历经20余年沧桑,眼前黑瘦苍老的老人,与梁女士心目中的父亲形象相去甚远。而且孙老伯自书姓孙,又与梁女士的姓氏不符,因此为保险起见,救助站决定再安排两人做一次DNA比对。
经DNA鉴定,孙老伯和梁女士确为亲生父女关系。梁女士激动地表示,上海市救助站不仅让自己的生父“失而复得”,更让家中健在的95岁奶奶于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失散20多年的儿子。
在联席会议上记者获悉,上海市救助工作创新理念方式,于全国率先开发了“受助人员图像甄别及指纹比对”系统,此外通过建立完善“互联网+救助寻亲”、DNA比对工作机制,2017年受助人员寻亲甄别率达到97%左右。
沪浙联动找回迷途7年男子
此前,沪浙两地救助管理站还通过跨省甄别联动机制,在上海救助管理二站、浙江嘉兴市县两级救助站的协作下,帮助一名迷途近7年的游子,找回了故乡和家人。
嘉兴市海盐县35岁男子刘平(化名)因幼时发高烧,导致智力发育不健全。2011年6月9日的傍晚,他在下班回家途中走失了。
这让刘家人万分着急。他们发动亲戚,前前后后出动几十趟寻人,但毫无音讯。刘平妈妈一急之下,竟卧病不起。之后,刘家人先后在县市媒体上广发信息,也一直未果。
事实上,刘平这次走得很远。他竟然一路北上,最后于2012年初在上海崇明被发现,并被送到了市救助管理二站。
刘平在救助站一待就是5年。虽然这些年间,工作人员坚持为刘平寻找家人,但他一直不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姓名,只是自称“阿宝”,也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
其间,曾有工作人员获悉刘平可能是江苏海门人。但当他们前往海门当地核对时,发现并非如此,大家只能失望而归。其实“海盐”跟“海门”只差了一个字。
时间进入2017年,华东地区救助站跨省甄别联动机制工作会议开始了。当时,与会各救助站站长正好来到救助管理二站参观。偶然间,嘉兴市救助站站长听见刘平讲一口海盐话,引起了他的重视:这很可能是海盐地区的走失人员!
这位站长当即把刘平的照片传回海盐县救助站。当天,刘平的身份就得到了确认,近7年后,这名迷途游子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无独有偶,早在2014年,上海市救助站就曾首创跨省甄别机制,成功进行过一次实地甄别寻亲。当时被救助的对象宋某是一名已在外流浪了十年的小儿麻痹症患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外流浪的时间长了,自己的名字和地址都搞丢了。”
根据他提供的点滴线索,甄别行动小组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中摸索了一整天,才找到了宋某的奶奶。当老人家见到这个“原以为早已不在人世”的孙子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已与15省市合作联动寻亲
由于流浪乞讨人员历来具有“跨区域、流动性”特征,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特征更加明显。本次联席会上,与会各省市达成共识:要做好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工作,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区域之间的协同联动。
事实上,近年来上海已在持续加强与外省市救助站的联动协调工作,与兄弟城市救助管理机构建立了一系列沟通协调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例如,去年上海市救助管理站与鞍山市等救助站建立接力寻亲和护送联动工作模式,签订了护送接收工作协议,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安全返乡; 与武汉市救助管理站联手向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倡议,共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联盟,建立互信协同、互动帮扶、互助查询、协作安置、风险防控、沟通协调六大机制,开辟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新途径。
又如,上海救助管理二站充分利用各地救助管理站对当地语言、地方风俗、交通保障、社会条件等的便利与优势,在实践中倡导发起了“跨省甄别联动机制”,目前已与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山西、辽宁、海南、内蒙古、新疆等15个省市自治区46家救助管理站成为寻亲联动合作协议单位。
记者从联席会议获悉,今后长三角地区将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跨省协作联动机制,加强各省市救助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共享救助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与会各省市救助机构一致认为,今后要不断探索各省市在救助政策、管理模式、工作方法等方面对接协同,加强救助对象的护送返乡、跨省甄别等工作联动,推进救助管理工作更好发展。
联席会议还就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流入地和流出地间的联动救助达成共识。下一阶段各省市将继续强化源头治理和综合施策,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外出流浪乞讨现象。如各地民政部门指导救助保护机构,普遍利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联动救助服务网络,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建立台账,全面细致掌握数量、人员结构、分布和现实状况等情况,并与公安机关、教育、团委、妇联等部门建立通报制度,实现信息动态共享,等等。
相关新闻
多层级、全覆盖的现代救助体系“上海模式”
在此次联席会议上,市民政局披露,自2009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街镇救助管理咨询服务站全覆盖、建立三级救助管理服务网络以来,上海现代救助工作得到了有力保证,近年来全市每年救助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在2万人左右。
上海强化市区两级民政、公安、城管、卫计等多部门联动配合机制,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解决燃眉之急。公安、城管、民政建立了“三合一”联动巡察救助模式,做好对重点区域、夜间时段的集中巡查。
为强化街面发现机制,上海还积极鼓励环卫工人、公交和出租车司机、夜间安保人员等市民,参与发现报告、街面劝导和应急救助,市民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后,可拨打公安110、社区服务热线962200、城建热线12319等,为他们提供帮助。有关部门则出台了奖励机制,对参与救助行动的人士给予适度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