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们寻找“公共的善意”

——“枫桥模式”的“黄浦未检”新解读
上海法治报 2019年01月07日

黄浦未检干警与画风清新的工作室办案区

百年老楼内的盎然春意

“检爱工作室”充满童趣的布置氛围 黄浦检察院 供图

  □法治报记者  夏天

在上海黄浦区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开展各类观护帮教的114名涉罪未成年人中,仅有1人重新犯罪,占比为0.88%。有的涉罪未成年人还在18岁生日那天,主动通过无偿献血,来纪念自己的成年的新生。

“0.88%”的反面,是高达“99.12%”的观护帮教成果,更是黄浦未检部门对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层次思考的一个答案——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创新工作方法?如何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如何推动“枫桥经验”向城镇社区治理延伸?从那间百年老楼中点缀着盎然绿意的“检爱工作室”起步,黄浦未检踏上“修复型少年司法”之路,修复未成年被害人所受的心理伤害、让罪错少年重拾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孩子们寻找“公共的善意”,重拾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黄浦未检对“枫桥模式”的全新解读。

地铁上遭“咸猪手”后少女“看谁都是坏人”

在黄浦检察院百年老楼的一隅,静静坐落着一片肃穆中绿意点缀的司法工作区。这里有宽敞明亮的活动室、温馨雅致的心理疏导室,这里是黄浦未检工作独有的一片小天地——“检爱工作室”。

前不久,少女婷婷(化名)在地铁上遇到了“咸猪手”。勇敢的她选择一路追赶作案男子,并在周围人的帮助下将该男子扭送到了地铁治安岗。

婷婷勇气可嘉,但她毕竟只是个16岁的少女,遭遇这件事情让她开始对人多的交通工具产生抗拒,心情低落、沉默寡言。婷婷的父母关注到了女儿的变化,他们想起黄浦检察院曾经面向全区开展的青少年司法保护宣传,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联系到了黄浦检察院未检部门,说明原委。检察官了解事情起末后,当即邀请婷婷来到工作室,并为其联系了“白玉兰开心家园”的心理咨询师,用悄悄话打开少女心里的桎梏。

在这个小小的、温馨的房间里,婷婷看到暖色调的墙上挂着有趣的心理油画,可爱的小圆桌上摆放着一朵微笑的“向阳花”,房间的角落还有可供“出气”的发泄球……知道父母在隔壁房间陪伴,面对娓娓开导的亲切的阿姨,婷婷慢慢地从对方的言语中感受共情。

经过和咨询师的三次咨询,婷婷开始直面“咸猪手”事件,也开始走出“看谁都是坏人”的负磁场,在检察官姐姐的陪同下走出心理室的婷婷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走出看守所的少年仿佛获得第二次生命

“您好,是吴检察官吗?我这里是上海司法鉴定中心,顾小帅(化名)的骨龄鉴定出来了,显示是16周岁以上未满17周岁!”

黄浦检察院检察一部未成年人犯罪办案组的检察官吴海云放下电话,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自从受理了徐某某等五人寻衅滋事案后,她通过讯问、查证,感觉顾小帅并不像是其自报的成年人,无论从外貌、语言和他入学的年份,都存在巨大的疑点。而如果证明其确系未成年人,由于小顾实施的寻衅滋事行为情节较轻,认罪态度也较好,完全可以通过教育挽救的方式使这个孩子重回正途。因此,吴海云决定申请骨龄鉴定。

时间倒回到去年的6月6日,在上海中心城区餐馆打工的外来人员徐某某因感情纠纷,叫来包括顾小帅、李军强(化名)等同在一个餐馆打工的老乡,赶到夜排档对小梁拳打脚踢,致其轻微伤。公安机关接警后先后将5名犯罪嫌疑人抓获,检察机关审查后对他们依法批准逮捕。

然而,作为一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检察官,办案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查清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更在于挽救灵魂,使罪行不严重、认罪态度较好的青少年拥有重返社会的机会。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承办人接到司法鉴定中心的结论,现在确定5名犯罪嫌疑人中有3人为未成年人,而是否可以重生,机会在他们手中。

“你对自己的行为怎么看呢?”看守所内,吴海云问及顾小帅的内心感受。

“冲动是魔鬼,我父亲为了能让我早点打工,把我的出生日期早报了两年,其实我真的还不成熟,老乡叫我去打人我就去打了。我好想回家和爸妈在一起,现在我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

当检察官联系了涉案未成年人的父母,得到了相似的答案。其实这些孩子都因家庭原因而早早结束了学业,来到一线城市打工,远离故乡,举目无亲,平时老乡间的交往成了他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因此在一念之差下犯了罪错。

检察官通过江浙沪司法互助协议,启动异地帮教、远程宣告和当面训诫,为释放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提供严谨、人性、全方位的关护,助力孩子们能顺利通过考察期。

看守所外,顾小帅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走出大墙,他们紧紧相拥,仿佛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几个男孩在办理释放手续后,与千里迢迢从各地赶来的父母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黄浦检察院检察一部的未检宣告室。

一同在场的,还有检察机关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检察官在一间悬挂国徽的房间,正式宣读对相关人员不起诉的决定,并与家长、律师共同开展了一场语重心长的“训诫会”。顾小帅在整场宣告训诫会中,都会不时看着屋内布置的苍翠绿萝,似乎这顽强的生命在此重获活力。房间虽然不大,但和律师、检察官、父母挤在一起,与冰冷的看守所相比,却有一份别样的温暖,或许他的人生也会从此走向阳光。

“三校生”的“九月之约”

每年9月开学季,黄浦区的很多中小学、职校都会邀请来自“法治进校园”巡讲团的检察官进校讲座。曾几何时,“请进去”渐渐变成“走出来”。

康小凡(化名)是一名来自中华职校的学生干部,如何与性格迥异的同学打交道,如何处理在管理班级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以及面对自己的压力,这些始终是困扰她的问题。某一天,她接到来自黄浦检察院的一份邀请函,约请参加一场有关学生干部如何提升沟通能力的主题沙龙。

活动中,伴随着室内轻盈的莫扎特音乐,来自白玉兰家园的心理咨询师陆伟云以游戏和讲解的形式,重点传授了提高心理感受力、心理弹性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技巧,小凡还借阅了活动室内有关沟通技巧的心理学书籍,这些都让她大呼过瘾。

事实上,中华职校作为上海的一家专业职业学校,每年为国家和上海发展提供优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而提高这些学生的法制意识,同样是一项重要课题。“三校生”的违法犯罪问题,始终是各地未成年人司法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而这次,黄浦检察院却另辟蹊径,从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入手,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以点带面地提升职校技校学生的自律水平和法治意识。

“枫桥模式”的黄浦未检解读

在黄浦区检察院党组“强化未成年人工作品牌”的理念指引下,检察一部及原未检科矢志不渝建设、完善“检爱工作室”的功能。目前,工作室虽占地不大,但已包括宣传展示区、司法宣告及训诫室、团队活动区、心理疏导区,以及一个室外阳光活动辐射区。

这些功能区,有的主要承担讯问询问、教育训诫、咨询接待等基本司法办案功能;有的面向未成年人、家长开展畅谈、宣讲、观影及教育活动;有的则主要照顾当事人隐私,相对封闭地开展心理疏导、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取证工作。检察院专门配置了有关青少年的法制、心理、教育和畅销书籍,青少年经典影片,各类心灵音乐、游戏,还特别购置了“心健康”评测矫治系统,由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检察官带领涉案未成年人使用。此外,环境优美、闹中取静的屋顶花园,也被该院共享为未成年人野餐谈心会的主要活动区域,放松舒缓之余寓教于乐,让该院“向阳花被害人救助”项目真正来到阳光下。

近年来,黄浦检察院共对114名涉罪未成年人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观护帮教,其中保护处分帮教1人、刑满释放后帮教1人、不捕考察帮教16人、诉前考察帮教73人、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10人、不起诉跟踪帮教12人以及社区矫正29人。114人中重新犯罪的仅为1人,占0.88%。有的涉罪未成年人还在18岁生日那天,主动通过无偿献血纪念成年。“检爱工作室”还走进了156名参加团队训练的未成年人,接受心理咨询93人次,社会各界300余人来此开展检察开放活动,外传递“枫桥经验”及未检工作理念的星星之火。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