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健品行业乱象又被推到风口浪尖。同时市场监管总局也发公告指出,不得明示或暗示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注重保健养生,国内保健品市场增速强劲。据相关机构统计,中国保健品市场目前已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保健品消费市场。同时,由于进入门槛低,监管也不严,涌入保健品市场的企业可谓良莠不齐,也因此滋生出各种问题。本期“权威曝光”和“域外之音”对国内外保健品监管情况予以解读,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多长一个心眼,不要被虚假宣传洗了脑,花钱买罪受。
从最早的脑白金、黄金搭档,到如今满大街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店,产品琳琅满目,宣传各施奇招,所谓的效果也是个顶个的“神奇”。更让人无语的是,有些所谓有“良心”的厂商还守着“只要吃不死人就没事”的“底线”,而更糟心的却是那些打着保健幌子的诈骗,倚仗着亲情、免费等各种手段,通过培训、旅游、诊疗甚至传销等各式花招,将很多老年人请入瓮中,然后肆无忌惮地榨干这些老人的养老钱。
法律监管到的,会以诈骗罪将这类不法分子绳之以法,但对于很多打着擦边球的企业,却始终拿不出好的办法予以规制。行政部门的罚款对拥有巨额利润的企业来说连隔靴搔痒都算不上,许多企业用着同样的“套路”,继续在大街小巷遍地开花。
其实,类似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国内独有,国外很多国家也对保健品伤透了脑筋。只是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控下,保健品厂商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收敛。比如,美国的保健品广告就会小心翼翼,不敢随意夸大,否则很容易被重罚甚至“红牌”罚出场;瑞士通过“卫生警察”的“微服私访”,让保健品企业不敢随便逾矩……
保健品作为一种补充,本来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但在利益面前为所欲为,就需要法律站出来说话。只有重罚重治,违法成本大于利润攫取,才能让保健品企业守规矩,才能让整个行业走向正轨。 金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