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监管薄弱 保健骗子嚣张

保健品行业如何走出信任危机

上海法治报 2019年01月08日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据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电话营销行为管理的公告。公告指出,保健食品经营者以电话形式进行保健食品营销和宣传时,应当真实、合法,不得作虚假或者误导性宣传;不得明示或暗示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等。

近年来,保健品诈骗犯罪呈现发案区域不断扩大、涉案金额不断增加、作案手法不断翻新的趋势。特别是一些犯罪团伙采取公司化模式运营,利用有些老年人关注养生保健、防骗意识不强等情况,以发放赠品、免费体检、免费讲座、免费旅游为诱饵,套取老年人信息,进而组织专人提供“亲情”服务,骗取老年人的信任,并通过夸大、虚构保健品疗效,打着高科技产品、慈善福利工程等旗号大肆蒙骗老年人,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社会影响十分恶劣。

目前,国内保健品行业监管薄弱,行业风险低,骗子嚣张。蕴含巨大潜力的保健品市场何去何从?保健品行业如何走出信任危机?

保健品市场增速强劲

事实证明,生活水平提高,保健需求就越强烈。上世纪80年代,消费者开始注重健康管理,市场上便开始出现保健品的身影。至今30余年,从最早的三株口服液,到脑白金、黄金搭档广告洗脑,再到满大街的“安利了解一下”?时代不同,保健品的本质却没有什么不同。

销售套路也没有变化,无一例外是海量广告洗脑来提高知名度,增加销售量。广为人知的应该就是史玉柱打造的“脑白金”和“黄金搭档”,十几年不变的玩偶形象和一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广告词,成功打开全国市场,运作一年半,月销售过亿元,净利润达4500万元。保健品行业也从最初“无效无害”的时代一跃到“基本无害并有治疗作用”,过了药监局那一关。

在“脑白金”和“黄金搭档”后,史玉柱再造了五粮液黄金酒等几个保健品品牌,但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史玉柱退了,保健品市场的步伐却没有退却。据悉,过去8年保健品市场非但没有萎缩,年均增速依旧在25%以上。

而从史玉柱保健品发家史或许可以窥探到中国甚至全球保健品行业的战略——快速撇脂策略,即以高价格、高促销费用推出新产品。实行高价策略可在每单位销售额中获取最大利润,尽快收回投资;高促销费用能够快速建立知名度,占领市场。业内人士表示,实施快速撇脂策略,首先要求产品有较大的需求潜力,目标顾客求新心理强,急于购买产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保健品行业总是推陈出新,不断有新产品上市。

如今保健品渠道从大街到各大药房,漫天横幅换成了网络广告,电视广告升级成了保健频道。监管虽然越来越周密严格,但目前也只能管控住医保报销,微商的保健品销售行业仍然火爆,县城里的保健知识讲座依旧人头攒动。

糖和淀粉=“抗癌蘑菇”三无神药

去年6月初,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接到线索,位于南京繁华地区的一处写字楼内有大批老人聚集听课,有的老人高价购买所谓的“抗癌”神药后,发现毫无效果,存在诈骗嫌疑,警方迅速介入调查。

受骗老人报警称,他们一开始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称只要是年龄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均可持身份证到该公司领取礼品,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去领取,结果最后逐渐掉入陷阱,花了9800元买了两盒公司宣传的抗癌药品。根据老人提供的相关信息,办案民警立即派人化装进入公司侦查。

办案民警张驰向记者介绍:“当场抓获涉案嫌疑人9名,其中包括店长、讲师、业务员,基本上是一窝端。当场查获‘巴西蘑菇’1500小盒,6个小盒1个包装对外销售,报的价格是9800元。后来给老人打个折,‘买一送一’这样的活动,最终销售的价格是4900元,1盒里面包括6个小盒。他们的生产成本1小盒大概是60元。”

经过鉴定,所谓的“抗癌神药”是主要成分为糖和淀粉的“三无产品”。受骗老人约200人,最多的老人一口气买了10盒,受骗近5万元。

办案民警张驰告诉记者:“这些‘巴西蘑菇’经过鉴定成分就是糖和淀粉,没有所宣称的能抗癌的功效。生产厂家是他们自己在外面联系的厂家,把淀粉和糖研磨成粉末状,制作成‘巴西蘑菇’的原型。(这个厂的手续是合法的吗?)什么都不是,你可以理解为‘三无产品’。”

当案件破获后,民警根据该公司账册和联系方式,找到老人帮其登记挽回损失时,仍有老人对该骗术深信不疑。令人没想到的是,受骗老人并不都是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其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起初我们在办理这个案件时,认为这是不是文化水平的原因造成的?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文化高的还不在少数,占了三、四成以上。”

从查获的培训材料和摸排的骗术看,嫌疑人的套路和话术起了关键作用。这些人通过特定试剂使建康老人的尿液变浑浊,然后诱骗老人说,你们的身体里有癌细胞,只要吃了“巴西蘑菇”就能治好癌症。在嫌疑人的恐吓和蛊惑下,老人们纷纷购买了所谓抗癌神药。

办案民警谈及套路时说:“他们每个业务员来到公司之后都会接受话术和骗术的培训。老年人到了公司之后,首先登记个人信息,姓名、住址、患病史。登记信息后,就会在业务员安排下,带着尿液做免费检测,也就是癌症筛查。然后有一名自称美国留学、中华防癌协会的人、医学方面专家的人,通过什么方式骗取老年人信任呢,他会告诉老人检测出来有癌症,或者说老人病之类的。因为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老人的患病历史,像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说出来,搞得他们能通过尿液检测出来一样,所以老人就相信了。”

目前,涉案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已经被依法执行逮捕。

“只要吃不死人就没事”

“只要吃不死人就没事”,这是大多数保健品生意人的最低标准,也可以说是最高标准,说好听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做这一行,看中的不是疗效,而是市场潜力和暴利。中国保健品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受到越来越多资本关注,重点在于中国保健品消费市场规模巨大。据咨询公司Euromonitor统计,2002年中国保健品销售规模为442亿元,2017年已达到237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接近12%,并预计2020年有望达到3500亿元。该机构还称,按照销售规模计算,2017年中国保健品市场占据全球保健品市场16%的份额,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保健品消费市场。

我国的保健品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监管不严也为市场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催生了规模不一、品牌繁杂的保健品企业。国外保健品牌也看中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规模和优势,率先在华布局,安利集团旗下的纽崔莱便是其中之一。随着国内医药改革的推进,一些药企开始转战大健康领域,专攻保健品研发生产。

说到利润,保健品行业的盈利能力实在优秀,这也是国内保健品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前述报告显示,国内保健品制造企业平均毛利率可达40%以上,净利率在15%~20%左右。但部分企业远超行业均值,如东阿阿胶去年毛利率高达65%,净利率则接近28%,汤臣倍健的这两个指标也分别达到67%、25%。

监管不能缓缓而治

本来是去药店买药,结果买回一堆保健品。热闹喧哗的保健品宣讲大会,坐满了老人,保健品诈骗已经成了中国多数老人受骗的方式之一,保健品行业乱象频发,早已不是新闻。近年来,有关保健品的投诉一直居高不下。2018年年初,中消协曾发布“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老年保健品相关投诉居首位。

产品夸大疗效依旧是重灾区,亟待监管落实到位,此次权健集团的争议之处就包括产品疗效、虚假宣传、涉嫌传销等方面。除了权健公司,市场上大部分保健品都存在这些问题,可以说是顽疾难除,保健品市场自身如何健康?监管还需从快从严。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副教授吴景明认为:“保健品诈骗频发的根本原因是国民保健不是靠运动保健,而是相信保健品的所谓神奇功效,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市场。”

为了根治保健品市场虚假宣传的顽疾,2018年12月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做好“三品一械”广告审查工作,各地要从严审查“三品一械”广告,“三品一械”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保证等内容,不得使用广告代言人做推荐、证明。

在权健集团事件爆发后的2018年12月2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发布了有关公告,明确提出以电话形式进行保健食品营销和宣传时,不得作虚假或者误导性宣传,不得明示或暗示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

近日,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正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半的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

但有专家表示,保健品行业的乱象单靠行政监管是不行的,必须另辟蹊径,同时应把小额行政罚款模式转变为高额民事惩罚性赔偿模式,以改变目前行政处罚隔靴搔痒、越搔越痒的现状。

(综合自“工人日报”“中国之声”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