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宝康
经过一段时间的作风治理,一些部门、干部,对服务对象的态度有了转变。但是,新华社记者最近在海南部分窗口单位采访时却发现,门好进脸好看,办事还是依旧难。
按理说,门好进脸好看,办事应该不太难,为什么会“依旧难”呢?关键是办事人员缺乏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热心,没有了这片热心,在解决群众实际需求时,就会出现“只微笑不办事”、“不贪不占也不干”、“能推则推,能躲就躲”的现象。
前不久,奉贤有个外地来洪庙镇的打工者,想办临时居住证,被告知必须到南桥办理。洪庙到南桥开车一个多小时。一到那边,他赶紧排队复印,还没排到,11点半到了,保安开始驱人。室外气温37.7℃,被赶出来的人只好在过道遮阳处席地而坐。直到下午1点半,玻璃门缓缓拉开,办事的人群一涌而上。好不容易排到,又因少一张身份证原件而遭拒绝。
作风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对群众心热一点,窗口单位就会想方设法,合理安排,留一个人值班;对群众心热一点,就不会在高温之下拒人于大堂空调之外;对群众心热一点,有些事就可以在社区一门式解决;能一个图章处理的就不会要求一个个去盖。30年前上海就将126个图章合成1个,结果撬动外资涌入,今天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从冷漠到热心,仅仅一步之遥。有时候真的毋需太多,热心只要一点点,一句提醒,一缕柔情,一条提示,一个电话,一丝微笑,一次问候,一声同情,一点真心,便可使人如品香茗、似饮甘醇,每一个善良的言行都会温暖世界,改变世界,美化世界。
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浦东,行政作风已随服务半径一起转变, “一网通办”实现327项涉企事项全覆盖;在陆家嘴,教育、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服务资源已下沉到村居;打造15分钟服务圈,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包括生活、法律、健康、文化、政务等180余项社区服务。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我们讲改革,就是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的原动力,就是要将“热心为民”作为改革的新尺度。有首歌唱得好,“一句知心的话语,也许胜过万钧雷霆;一声亲切的呼唤,能有起死回生的力量”“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热心肠”。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这样一种古道热肠。
除此以外,技术支持和制度建设也必不可少。有了技术支持,就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了制度建设,就能对“占着位子、顶着帽子、混着日子、摆着样子”的“堂上木偶”来场“问责风暴”。只有切实扎牢机制、技术、道德之网,才能确保公职人员锐意进取、奋发有为。
苏轼词云,“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杜甫诗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我想说的是,有了“热心”,“办事何难”?全社会 “热心人”多了,何愁“风俗”不淳?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每个人只要有一点点古道热肠,贡献一点点微光,汇聚起的,必是社会大爱的磅礴力量。
但愿那,古道热肠,天下难忘,于这世间徜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