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骗老年人的“特效药” 成本十元售价三千

上海法治报 2019年01月18日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法治报通讯员  杨睿

本以为遇到好心人,可以走后门找关系买来治病的特效药,没想到竟是碰上了拿廉价的决明子冒充特效药来行骗的街头诈骗团伙。

这一个由三人组成的诈骗团伙在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段医院、居民健身中心附近专门盯梢行动不便的老年妇女,上前打探病情,并谎称自己亲属就是吃了某特效药治好了病,借机骗取钱财。近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依法对三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药到病除有“奇效”

2018年7月28日上午,84岁的童奶奶独自一人到家附近的地段医院去看病,在医院门口她遇到一个60多岁的老阿姨,老阿姨看童奶奶腿脚不方便,便主动上前聊起了天。

“阿婆,您一个人来的呀?我看您腿脚不好,走路很吃力呀!”“是呀,这腿老毛病了。”“我以前腿就是这样的,后来我吃了一种药,就治好了,你看我也60多了,走路一点不影响。”

正说着,又过来了一个差不多年纪的中年妇女,也说起了治疗腿脚的药,这个中年妇女神秘地告诉童奶奶:“这药不是每个人想配就能配的,要离休干部这级别才能配。”童奶奶有点心动,这药真这么厉害吗?

中年妇女又悄悄告诉童奶奶,自己是离休干部,童奶奶可以把医药费现金直接给她,她买了药拿去报销,报销以后再把钱还给童奶奶。

童奶奶一听,买药还能报销,挺划算,直接回家拿了3000元现金交给中年妇女,中年妇女随后拿了一包塑料袋包装的药给了童奶奶,并约好下午老地方把报销后的钱退给童奶奶。可是当天下午童奶奶左等右等也没等来上午遇见的两个妇女,察觉被骗的童奶奶这才报了案。

冒充身份分工设套

无独有偶,去年8月13日上午,69岁的丁婆婆从菜场买完菜准备回家,突然被一个中年女子叫住。女子自称姓张,她看丁婆婆走路较吃力,便关心道:“阿姨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得了什么病?”婆婆说自己的手脚都有老毛病,行动起来不是很方便,跑了好几家医院都没有看好这个病。张姓女子听后一拍大腿,激动地告诉丁婆婆:“我妈以前的病情跟你一样的,但是认识一个医生以后现在已经看好了!”张姓女子边聊边搀着丁婆婆往前走。

刚走了两步,张姓女子看见了一名老年女子,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仲老师”。张姓女子给丁婆婆介绍道,这位仲老师就是治好自己母亲病的医生,三个人便一起找了个长椅坐了下来。

“仲老师,您是在哪个医院上班?”“我是在仁和医院内分泌科做的,我先给你搭搭脉看看。”

仲老师简单诊断一番后便告诉丁婆婆,说她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要彻底治好得找一个地段医院的吕院长,配一点只有离休干部才能用的特效药“金林子”。

仲老师随后打了个电话给吕院长,吕院长在电话里和丁婆婆简单沟通了一番,答应了待会开点药给丁婆婆的请求。

丁婆婆赶忙跑到银行取了2000元,连带自己身上的700元都给了百忙之中赶来送药的吕院长。回家后,她察觉异样报了案。

“特效药”成本才10元

原来,除了丁婆婆、童奶奶,还有两名80多岁的上海阿婆也是这样听信所谓的“特效药”、“内部药”,急于治病而上了当。

据检察院审理查明,案中的“中年妇女”“仲老师”“吕院长”三人结伙以诈骗为目的,在上海某茶城购买少量决明子后,于2018年7月至8月期间,在本市多处搭讪老年妇女,由“中年妇女”杜某冒充医患家属,曹某冒充医生“仲老师”,男子胡某则冒充医院领导。其中,犯罪嫌疑人曹某、胡某均有诈骗前科,两人认识以后,胡某拉拢自己的老婆杜某,三人合谋通过在街头诈骗老年人谋利。

“因为决明子价格便宜又没有毒害,所以就拿决明子来冒充‘特效药’。”据曹某供述,卖给这几位老年被害人的“特效药”决明子实际买来才10元一斤。三人虚构所谓“特效药”的治病功效和特殊的销售渠道,将普通药材决明子冒充“特效药”出售给被害人,共骗取四名被害人共计1.27万元。

近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曹某、杜某、胡某向法院提起公诉。静安区人民法院审理后判处曹某有期徒刑9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判处杜某有期徒刑7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判处胡某有期徒刑7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2000元。

检察官说法>>>

如今一些诈骗者将作案目标专门锁定在老年人身上,是因为他们认为老年人警惕性较差、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和防骗意识,更容易受骗上当。

检察官提醒老年朋友,如果身体有疾病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对街头所谓的祖传秘方、“特效药”、治百病等此类说法,不要轻易相信。此外,老年朋友应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街头不要轻易和主动上前搭讪的陌生人说话,不要受帮忙  “通关系”、“走后门”的诱惑,更不要轻易露财,遇到难以判断的问题可及时和子女沟通交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