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综合报道
我国将出台一系列急救管理的政策法规,加强急救体系建设,保障百姓生命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院前急救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将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急救体系,普及公民急救知识,将卫生应急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
国家正研究制定院前急救管理条例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介绍,目前我国医疗急救网络已覆盖到县一级,120电话已经实现城乡全覆盖。国家正在研究制定院前急救管理条例,明确政府部门责任,加大财政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急救体系,通过立法保证医疗急救规范化、法制化,特别是为见义勇为行为制定免责条款。“对院前急救的一些领域,能够把它纳入到一些特殊领域来进行管理,比如急救车辆在执行急救任务的时候,一些高速公路还会收取费用,所以我们想通过急救的条例立法,来明确政府在这方面的一些职责。”焦雅辉说。
由于公众急救知识缺乏,院前急救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院前急救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将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急救体系,普及公民急救知识,将卫生应急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同时,我国还将在一些公共场所能够配置一些AED这样的设备,从而提高急救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上海已实现三位一体立法
据悉,上海是第一个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社会急救”三位一体立法的城市。2016年11月1日起《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后,本市对急救相关的人员、设备等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市红十字会积极推动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在群众中的普及率。2010年到2017年间,应急救护师资培训4944人次,救护员培训261307人次,普及培训3628930人次。累计培训人次约672.98万。基本形成了年普及培训40余万、救护员培训万余名的长效机制。
教育部门已经实现了急救技能进课堂,开展了中小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业务培训,其中包含有应急救护培训课程——基础生命支持(BLS)课程;开发健康教育VR视频课程,包括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及心肺复苏;2017年开展了首届中小学校应急救护宣传展示活动;印发了《上海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对学校开展“安全应急与避险”等健康知识教育的内容、课时等提出明确要求;组织编写《学生健康知识手册》及开展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等,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习、实践急救知识和技能,并且依托卫生保健研训基地,开展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课程内容包括应急救护知识。
在公共区域急救设备配置方面,市红十字会主要负责公共场所的AED配置,在2015年联合市应急办,组织实施了公共场所设置AED公益项目,现已配备约750余台,设置点包括轨道交通站、浦东国际机场、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国金中心、自贸区办事大厅和部分养老机构、体育场等场所。部分区红十字会还将“公共场所设置AED”作为区政府实事项目予以推进。
市教育部门也长期高度重视本市大中小学生应急救护避险工作,已为本市高校、普通高中学校配置了AED等设备,并对相关卫生保健人员及体育教师等1000余人定期开展专项培训。
下一步,全市各相关部门将按照职能分工,稳步推进AED配置工作,继续组织动员各区红十字会进一步扩大AED设置的范围;扩大AED设置项目志愿者队伍,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让志愿服务工作覆盖AED设置、使用、维护、评估的项目全流程;加大AED项目的社会宣传和技能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AED的使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