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民宿管理 打破数据信息壁垒

聚焦社会治理 政协委员抢话筒提建议
上海法治报 2019年01月29日

马驰委员(前右二)在会上发言 记者 汪昊 摄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王川

“这么多人,发言这么热烈,我抢到话筒真不容易。”市政协委员、香港申艺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樊敏华接过话筒后的开场白,引来会场阵阵笑声。昨天上午,在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深化社会治理创新,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专题会议上,从民宿管理到交通管理,从纠纷化解到社会组织……26名委员围绕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争相发言,上演一场“抢话筒大战”。

民宿安全隐患多

呼吁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监管主体

“城市民宿管理缺少规范,这些问题与城市安全息息相关。”

第一个发言的是市政协常委、上海社科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驰。他呼吁上海完善民宿管理制度,加强城市安全。

如今,民宿越来越受到旅行者的欢迎。马驰介绍,根据携程、爱彼迎和途家三家网络数据分析来看,本市纳入民宿行业营销的民宿一共有1.9万家。马驰对本市部分民宿实地走访,发现民宿在管理、安全、卫生方面存在诸多隐患。

“一是缺管理缺法规,目前民宿没有明确定义和条件设置,导致民宿良莠不齐。”马驰说,民宿的高速发展导致食品、卫生、特殊服务行业的监管未能够及时配套和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及制定标准,导致房屋改造、安全设备不齐全等诸多隐患问题,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马驰同时指出,现有民宿资质审批制度缺少针对性。“我们国家针对特殊行业有特殊行业管控标准,但是民宿是一个短板,没有相关政策法规。”

因此,马驰建议,明确民宿的市场准入条件,规范管理的标准,对经营主体作出明确限定。同时,明确监管主体,加强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因为这里涉及到食品、卫生、应急管理等等监管部门,应该对民宿出台综合性法规,减少民宿安全隐患降低城市风险。”

他认为,还需建立完善民宿登记制度,“建议民宿所在地基层组织要建立民宿登记制度,取得相应资质的民宿应该到当地街道、居委会进行登记,把对民宿的管理放到基层治理管控中去。”

马驰呼吁,管理部门要明确在高风险地区不能有民宿,什么地区是高风险要有严格的界定。

信息孤岛仍存在

大数据运用要“两条腿走路”

“我今天要说的,是数据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应用问题。”抢到发言机会的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党委书记方曦开门见山,直指主题。

方曦说,目前不同领域的数据很多,但都分散在行业各个主管部门。“社会治理过程中,诸多因素往往是相互影响的。”“条线和行业数据之间信息孤岛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还需要进一步打通,不同领域之间的数字需要整合和共享。”方曦建议,加快推进完善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通过数据文件和接口标准化,优化检索和界面可视化,加强整合。

同时,针对不同主体采集的数据,“我们可以探索一些数据交换机制,把散落在民间有价值的数据进一步纳入进来。”“数据应用过程中,是不是考虑双管齐下,两条腿走路。”方曦说,一是自上而下顶层设计,二是自下而上基层创新。方曦表示,要把大数据变小,通过数据分析过后,真正转化为社会治理的依据,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樊敏华委员在发言中分享了香港社会治理方面的经验。他建议社会治理要与宣传教育同步进行,希望政府可以加强教育这方面的投入。“全社会都动员起来,社会治理才能做好,老百姓的幸福感才能真正落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