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保护”学生餐安全?

上海法治报 2019年04月02日

  校园食品安全事关学生身心健康,是各国政府、学校管理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期“域外之音”就介绍了各国政府如何应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寻根问源,彻底查处和问责处罚,以此保护学生的健康。

综观各国的应对措施,其根本就在一个“严”字,只有每一道关卡都严格把守,才能最大限度地防范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最近一段时间,国内也曝出了一些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其关键还是在于监管方和实施方在“严”字上下的功夫不够。

我国于2018年,由教育部、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国家卫计委联合出台了《学校集中用餐食品安全管理规定》,从监管部门到监管内容都作了不小的修改,将很多以前存在的学校食品安全隐患消弭在事前。即便如此,依然还是有个别学校因为种种原因放宽了对用餐供应方的选拔条件,个别负责供餐的食品企业则罔顾食品安全问题,将经济利益而不是食品安全放在首位,而直到发生问题后监管才又重新发力。

由于学校是学生食品安全的主体负责人,因此“校长陪餐制”最近被多地提上台面,冀望以此来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的源头把关。同时,作为与学生利益最为相关的家长,也被一些学校邀请参加食品制作的监管,并逐步形成常态。多措并举,应该能进一步减少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要想根除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源头,还是要靠法治发力。以法以规为本,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督促供应商严格履行相关卫生条例,提供放心的营养餐。学校及教育部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起到监督作用,制定出严格的惩罚机制,并不打丝毫折扣地实施,才能从源头上守住学生用餐的安全底线,让孩子们能真正吃饱吃好。  金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