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庭审之外的辩诉交易》[美]斯蒂芬诺斯·毕贝斯 著中国法制出版社
目录
译者序
引 言
第一章 辩诉交易为何会偏离公正
第一节 代理成本与道德风险
第二节 量刑机制越不合理,越不公正
第三节 羁押越久,越不公正
第四节 交易信息越不对等,越不公正
第二章 辩诉交易中的心理陷阱
第一节 过于自信
第二节 不能正视现实
第三节 冲动
第四节 甘冒风险还是规避损失
第五节 谈判中如何表达是一门艺术
第六节 谈判者容易先入为主
第七节 律师如何矫正当事人的心理偏差
第三章 辩诉交易改革的方向
第一节 辩诉交易的“结构-心理学”视角
第二节 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四章 结论:直面复杂,寻求改善
附录Ⅰ:美国辩诉交易经典案例判决及其解读
附录Ⅱ:美国辩诉交易相关文书
注 释
译后记
【编辑推荐】
◎陈瑞华作序,樊崇义、周光权、何帆推荐。
◎《杀死一只知更鸟》《十二怒汉》《傲骨贤妻》等律政题材的影片,流传甚广;检察官与辩护律师唇枪舌剑、慷慨激昂的演说,扣人心弦。这些作品的核心舞台,便是法庭。然而,更多的博弈是在法庭之外展开的。对于喜欢律政剧的各界人士来说,想了解美国司法制度最新动向,本书是不容错过的。
◎本书内容对当下中国刑事司法研究和实践极具参考、启发价值。对于我国法院来说,案多人少是一个长期面对的状况,因此对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一直非常关注。在我国遇到和即将遇到的问题,美国的司法实践中早就存在,引入美国同行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本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影响辩诉交易合法性、公正性的因素:
一是制度性因素,包括代理问题、量刑制度、羁押制度和证据开示制度等;
二是心理学因素,包括被告的性格、心理、身份和辩诉交易参与者的交易心理和交易技巧等。最后,提出了对辩诉交易加以改良的建议,包括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完善量刑指南制度、完善辩诉制度等。附录还收入了美国最高院辩诉交易的五篇经典案例文书。
【作者简介】
斯蒂芬诺斯·毕贝斯,美国联邦第三巡回上诉法院法官(2017年6月由特朗普总统提名,同年11月参议院批准任命)。
先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和耶鲁大学。曾任美国最高法院肯尼迪大法官助理,纽约南区联邦检察官办公室检察官,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教授,讲授刑法、刑事诉讼法等。著有《刑事司法机器》等著作,在《哈佛法律评论》等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是美国国内著名的刑事法学者。
本译著是其2004年发表在《哈佛法律评论》的长篇论文,作者长期研究美国辩诉交易理论和实践,是辩诉交易改良主义者。
译者:
杨先德,安徽金寨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获得宪法学-行政法学/欧洲法-国际法双硕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检察部。曾在《政法论坛》《法学家茶座》《检察日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十余篇,出版译著《跨国视角下的检察官》。
廖钰,广东人,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博士,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在站)。现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研究室负责人。在《法律适用》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数篇,参与合著4本,曾两次获得“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一等奖。
【精彩书评】
辩诉交易是基于英美法对抗制土壤生长出来的案件处理方式,相对于成本高昂的正式审判程序,辩诉交易提供了便宜的诉讼工具。律师与检察官针对手头的个案,用法庭下的交易替代法庭上的审判,伴随着辩论与说服的过程,既是博弈,又是互利,同时带有几分不为外人所知的隐秘色彩。《庭审之外的辩诉交易》从扪心自问的角度,为我们展开了影响甚至决定这场“交易”的各种因素,提供了一条审视、借鉴的路径。——樊崇义(中国政法大学)
一般认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出于对庭审结果的预测,因为趋利避害而选择和控方进行协商、交易,本书在此基础上大大丰富了辩诉交易的运作机理,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美国最新的刑事法发展动向,开展相关比较研究;也有助于我国推进认罪认罚从宽改革时借鉴国外相关制度的合理因素,使我国司法改革能够用世界眼光思考中国问题。——周光权(清华大学)
制度由历史铸就,也是理论推演和实用主义的产物。但是,历史不断演进,理论不会恒久,变化决定需求, “完美”的诉讼制度永远只是未来时。辩诉交易制度历经争议,逐步成型,但也受制于量刑指南、证据开示、诉辩成本、诉讼心理等主客观因素。本书回应时代之变,采用多学科、多视角方法,探讨了完善辩诉交易制度的路径,对于我们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亦有重要参考价值。——何帆(最高人民法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