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立在南京西路恒隆广场内的“楼小二”企业服务站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打通了企业服务“最后一百米”的瓶颈静安区投资办供图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从转变“部门视角”为“企业视角”,精简办事流程;到推出“一网通办”智能导引服务系统,提供菜单式服务;再到“楼小二”上门服务机制,打通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静安区在推进“一网通办”中逐步进阶,依托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细致打磨企业办事的每一个环节、细节,不断创新服务,让企业办事越来越顺畅、便捷。还率先构建后台“大脑”,启动一体化数据中心建设,为实现公共服务事项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一网通办”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获悉,近期,静安区行政服务中心还将设置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推进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线下异地办理。下一步还将开展电子证照在电信行业的社会化应用试点。
推出智能“菜单式”定制服务
大调研分析显示,前期咨询和材料准备是办事人多次往返窗口、耗费时间精力的症结所在。
比如,申请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分几步走?要准备哪些材料?以往,申办企业即便拿到办事指南,也“傻傻分不清楚”,跑了一次又一次。
“针对这一关键环节,我们模拟各类办事场景,推出智能导引服务系统。”静安区行政服务中心(政务数据管理中心)主任陈波介绍,通过梳理企业办事的各种业态、场景、情形,以情景引导的方式,排除与申办人无关信息,给出精准指南。这样,申办人不需要到窗口来“见面”,也能快速准备材料。
据悉,导引服务系统的应用范围从最初的8个业态、18种场景,拓展到目前的27个业态、63个场景。
在静安区行政服务中心二楼大厅自助体验区,点开屏幕就能看到“一网通办”智能导引服务系统。
以开超市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证为例,选择“大型超市”、经营方式为“批发兼零售”,含现制现售的情况下,出现不同的问询选择项,申办人只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勾选即可。勾选结束后,页面上自动生成一个材料“清单”。清单上还提供相关材料表单样本。据悉,情景引导的所有信息自动在相关的表单中生成,可直接打印作为窗口申报材料。
材料准备完全后,申办人可一键选择预约现场窗口递交,也可选择网上直接办理。
针对办事人不知道可以“上网办”、不了解如何“网上办”的现象,静安还在全市率先设置“一网通办”自助办事服务区,安排专人辅导操作,帮助企业尽快熟悉网上自助办理的服务模式。
此外,静安区在240个区级事权审批事项(含685个办理项)接入“一网通办”的基础上,将相关功能和信息进行优化、集成,推出“企业登记、财税服务、建设工程、企业服务、科技创新”6大专题板块,基本覆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需求。
下一步,静安区还将积极推进导引服务系统与“一网通办”总门户企业专属网页的应用对接,在精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让服务更有温度。
“楼小二”打通服务“最后一百米”
静安区楼宇经济发达,如何才能打通企业服务“最后一百米”,让企业办事更为便捷?
静安投资办主动跨前一步,探索设立了“楼小二”服务站点,提供上门服务,打通企业服务“最后一百米”瓶颈。
在南京西路上的恒隆广场办公楼6楼,200多平方米的白领驿站,去年6月就嵌入了一个名为“楼小二”的企业服务站。
服务站通过连接网上政务大厅自助服务系统端口,设计制作“楼小二”服务指南、服务目录、服务事项材料清单,不仅能代收新设企业相关政府事项材料,还能代收老企业经营范围变更、法人代表变更等办理事项的材料。
每天,有固定工作人员接待来访,提供涉及企业开办、企业变更、证照补办、前置审批等政务事项的材料代收递,接驳“一网通办”网上服务平台、网上办税服务厅。同时,来自区税务、市场监管、科技、财政、人社等部门组成服务团队定期入驻,为企业提供各类咨询服务,并针对企业反映的堵点、难点、痛点,合力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恒隆广场的这个“楼小二”不仅仅服务恒隆广场,服务范围覆盖周边中信泰富广场、梅龙镇广场、中欣大厦、会德丰广场、1788国际广场、嘉里中心、越洋广场等楼宇。
日前,静安嘉里中心新签约一家知名投资机构,因租赁备案环节变更企业名称遇阻,如不及时解决,将无法按期入驻。“楼小二”服务队为此及时与区房管局沟通联系,帮助企业顺利完成租赁备案,获得企业好评,企业当即表达了落地静安的强烈意愿。
据悉,类似的“楼小二”服务站还陆续入驻了苏河湾洲际一期写字楼、市北高新、大宁商务中心等重点商务楼宇,同时建立健全一条龙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就近服务。
下一步,静安还将推出“楼小二”自助服务系统,连接“一网通办”系统,实现由线下“面对面”的办事模式向线上“不见面”的新模式转变。这一系统具有“24小时无人值守”和“实时受理”功能,可以真正实现企业办事“24小时不打烊”。
容缺审批消融“一网通办”堵点
要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些细小而微的堵点恰恰影响着行政审批的“速度”。为此,静安探索建立了“容缺审批机制”,助力企业“加速跑”。
以建筑项目为例,对于一些申请事项,如果材料出现不完整、不正确以及缺失的情况,窗口人员在认真指导要求建设单位依法补正外,均会先予容缺受理,不影响行政审批的收件。同时,以告知承诺的形式取消一些审核环节,如取消施工许可核发前的现场安全质量措施审核和工伤保险费用缴纳,调整为由建设单位自行承诺即可;取消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前的建设单位建设资金落实情况审核,改为由建设单位出具建设资金落实和无拖欠工程款承诺。
据悉,目前,静安区“零上门”和“跑一次”事项分别增加到209项、470项,“一次以上”事项由原来的109项压缩到6项。当前,静安区正按照“双减半”的工作要求,缩减办理时限和申请材料,再推出一批“零材料提交”事项。
此外,静安区还打破以政府部门为单位的窗口设置,对窗口布局进行优化,设置市场准入领域、建设领域综合窗口,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设置一口受理综合窗口,12个部门69个事项实现一口受理;设置一口发证综合窗口,7个部门17种证照批文一口发放,初步实现“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送审批、中心统一发证”的业务模式。
将设置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
让企业办事“加速跑”的背后,离不开后台“数据大脑”的支持。早在去年初,静安就成立了首家区级的数据管理中心,与区行政服务中心合署办公,通过推进政务系统上“云”,开展数据归集和目录编制,建设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加快电子证照的应用,为“一网通办”提供数据支撑。
据统计,静安政务数据上“云”系统总数达126个,编制数据目录1118条,归集数据7968万条,已实现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医师执业证书、居住证等4类电子证照在10个部门54个事项的线下应用。
记者同时获悉,下一步,静安将深化“一网通办”建设,力争率先实现审批事项100%“全程网办”。
近期,静安还将在静安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置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推进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线下异地办理。
此外,静安区还将加大数据共享应用的力度,加快推进17类高频电子证照的场景授权工作,并开展电子证照在电信行业的社会化应用试点。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