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里乾坤似人生

上海法治报 2019年04月12日

“雕刻时光工作室”成员制作的作品 提篮桥监狱提供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扇子,又称“凉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件日常用品。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集成部分。中国历来也有着“制扇王国”之称,苏州檀香扇、杭州王星记扇子等多种制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扇,音同“至善”。这个有趣的巧合引发上海市提篮桥监狱民警的妙思,他们请来“匠人”教服刑人员制扇技艺,将这个小小的祛暑引风之物打造成了文化传承、静心向善的媒介。

“匠人”老师教制扇

“老师您看这样可以吗?这里是不是还要再薄一点?”

记者一走进上海市提篮桥监狱“雕刻时光工作室”,就看到几名服刑人员围着一位老者问问题,老者手拿几根木条对着光线仔细查看。另有几名服刑人员也围在一起研究着手上的木条。这些串在一起的木条有些眼熟,似乎是扇子的“骨架”。

“这是我们今年引进的新课程,让服刑人员学习制扇技术,那位是上课的老师朱镇虞。”监狱民警邹翌震向记者介绍。

六十多岁的朱镇虞是一位对制扇技术颇有研究的“匠人”。因为对扇子的兴趣和喜爱,四十岁那年,朱镇虞半路出家,凭着以前做机修工的经验和不断自学的探索精神,创制了一套颇有特色的折扇制作工艺手法。他制作的折扇组合扇架套装两次获得上海市优秀发明奖。

早已退休的朱镇虞还利用自家住处,开了一家小小的折扇艺术馆,用特有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扇文化。

去年年底,听闻提篮桥监狱有意在服刑人员中开展制扇技术教学,朱镇虞欣然答应。朱镇虞觉得这是件传播正能量的好事。而且了解扇文化、学会制扇技术不仅是增添兴趣爱好,还可以让服刑人员多掌握一门技能,为以后回归就业添一份可能性,朱镇虞以前工作的企业就有接纳刑释人员就业的传统。

每周三是提篮桥监狱的教育日,请专业老师到监狱给服刑人员上课已经成了“习惯”。朱镇虞是今年2月开始来给“雕刻时光工作室”的服刑人员上课的。每个教育日,朱镇虞都会来到提篮桥监狱,花一整天时间在大墙内教服刑人员制作折扇方法。

这是朱镇虞第七次来上课,刚才服刑人员向他请教的是扇子的小骨厚度以及大骨的弧度问题。听罢服刑人员们的问题,朱镇虞仔细交代了几句,服刑人员们便聚到一边继续研究。记者趁空与朱镇虞聊了起来。

“扇,音同善。折扇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文人雅士都喜欢拿把扇子,它有‘怀袖雅物’的别号。你别看小小一把折扇,很有讲究的。”朱镇虞竖着拿起一把扇子的“骨架”,指着扇头的部分问,“你看这个形状像什么?是不是像一个花瓶?寓意平平安安。”

接着,朱镇虞又把扇子横过来,“这样看扇头,是不是像一条鱼?年年有余(鱼)。既好看,又有好口彩。”

在朱镇虞看来,扇子的每个细节都蕴藏着文化,“扇子在我们国家有3000多年历史了,最早是仪仗用的,后来经过发展有了不同变化,还和儒家、道教等等文化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朱镇虞自然而然地向记者说起了扇子的文化历史。在传授制扇技术的时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朱镇虞的上课特色,这也和提篮桥监狱“以文化人”的艺术教育矫治方针不谋而合。

千次敲击始成扇钉

朱镇虞向记者展示的扇子是服刑人员的作品,虽然尚未完成,但看得出他对扇骨的做工颇为满意。朱镇虞告诉记者,学习制扇的服刑人员都很认真,领悟能力和实践操作表现都超出他的预期,他本来打算在10次课内让他们完成一把扇子,没想到才上了5次课,他们就能做出扇子了。

民警邹翌震介绍,目前参与制扇技术学习的服刑人员有二十余名,最小的是“90后”,最大的已经六十多岁了,他们都是“雕刻时光工作室”的成员。许是原先有一定木雕的基础,这些服刑人员学习制扇的过程比较迅速。

“木雕本来就是一项需要耐心的工作,我们希望服刑人员在学习木雕的过程中修养自己的心性,静下心来打磨作品,同时也磨炼自己。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后,再回望过往人生,会有不一样的感悟。”邹翌震介绍,制作折扇是木雕制作的延伸和拓展,除了打磨心性,制扇过程中的文化熏陶也会让服刑人员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有不一样的收获。

朱镇虞上课时,民警邹翌震每次都全程“旁听”,次数多了,他也成了折扇制作的半个“理论家”。面对记者对折扇尺寸和扇骨数的疑惑,邹翌震熟练地解释:“现在他们在学的是1尺13档和1尺15档的折扇。扇骨分大骨和小骨,13、15是扇骨的总数,你减去2,就是小骨的数量。”

而在整个制扇过程中,最让邹翌震有感触的是扇钉的制作过程。

“以前我以为扇钉就是用两个普通铆钉把扇骨固定起来,但是朱老师用的方法是把一根铜丝插入扇头孔里,然后经过上千次的手工敲击,形成蘑菇型的样子,据说这样的扇钉才更牢固。”邹翌震觉得这个敲击捶打扇钉的过程就好像对一个人的锤炼,任何能够长久的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牢固的基础和持久的耐心。他们在做的服刑人员教育矫治工作也是一样。

虽然朱镇虞和监狱民警对服刑人员们已经能制作折扇表示赞赏,但作为“学生”的小顾却觉得真正要做好一把扇子,他们还有一些距离,要继续学习。

小顾在提篮桥监狱已经服刑6年多了,今年36岁的他曾经是个“技术宅”。

2011年底,小顾在玩网络游戏时偶然发现了网站的安全漏洞,于是他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特长向网络游戏公司服务器植入了木马程序,对网络游戏中的游戏币进行复制和增加,随后交由他人出售牟利。

本以为自己只是“钻个空子”的小顾没想到事情会闹得那么大,当上海警方到1000多公里外的小顾家乡将他抓获时,小顾才惊觉自己闯下的祸要用自由来弥补。案发后,小顾主动退赔了120万元。

2013年,法院认为应以盗窃罪追究小顾的刑事责任。三十而立、前途大好、刚当爸爸不久的小顾被判刑10年……小顾回顾这段经历时,心情有点复杂。

这些年来,小顾虽然无法继续探索喜爱的计算机技术,但监狱给了他艺术学习的机会。入监没多久,小顾就加入了“雕刻时光工作室”,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从素描绘画、木雕、铜丝画,到现在的制扇,小顾喜欢钻研的特质一直没有改变。

“扇子是一件日常用品,一开始听说要学习做扇子,还是比较好奇的。”小顾说。

学习制扇领悟至善

小顾他们从朱镇虞那学的是一套完整的手工制扇技术,完成一把扇子要经过选料、开料、烘烤、钻孔、修形、开槽、打磨、镶嵌、敲钉、抛光、扇面绘画、穿扇面、伞骨雕刻等一百多道工序。甚至包括扇盒、扇架的制作方法,朱镇虞也倾囊相授。这对小顾他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

“做完一把扇子有成就感,而且听老师上课的过程能学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小顾告诉记者,这是他学习制扇至今最大的体会。

不过在小顾的讲述中,记者觉得他的收获不止这些。

在小顾看来,制作折扇相对最费工夫的是打磨小骨。为了让扇子拿起来舒服、扇起来轻松,朱镇虞要求的小骨前端厚度仅为0.9毫米。“难倒是不难,就是要仔细和耐心,一个不小心木头可能就会被磨断了。”小顾说,他打磨11根小骨大约需要2天时间。

同样费工夫的还有对扇骨的打磨、抛光,只有经过千百次的打磨,扇子握在手里才能感觉温润如玉,手感恰到好处。

由于是手工制扇,难以做到机器制扇那样精确,朱镇虞把自己摸索出来的窍门和制作辅助工具的方法都教给了服刑人员。“当有了统一标准以后,事情就好做了。凡事都要有规矩,一样的道理。”小顾感慨,任何事想要做好就得去研究、实践,就像制扇,其中包含着许多学问,甚至做人的道理。

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多思考,研究出更多便于制扇的方法,以及让扇子更美观实用的“花样”是朱镇虞和监狱民警对工作室成员提出的要求。小顾正是研究的“主力军”。上过几次课后,小顾他们曾向朱镇虞提出,能否美化扇子做两条扇肩?

这个提议被朱镇虞否定了,“美是美了,创新也是创新了,但不符合力学原理。扇子承受不住力道,会断。就像人,过分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也会‘断’。”

根据民警介绍,提篮桥监狱目前正在开展以24节气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雕刻时光工作室”制作的折扇也以此为主题。目前,已经有一把“立春”折扇完成。这把扇子,一面写着“至善”,一面绘着雀鸟与花,触感温润,扇起来柔韧带风,扇面绘画精良。唯一的遗憾是制作者未留一寸余地,扇面右边的图案被大骨遮挡了一点……仿佛因未把握好分寸而受损的人生画卷。

朱镇虞在上课时说,扇骨就像人的骨架,扇面就是人的脸面。学习制扇的过程或许也是服刑人员们领悟至善的契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