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在沪成立

上海法治报 2019年04月23日

  法治保障共同体主要采用联席会议的工作机制,聚焦营商环境优化过程中的制度瓶颈和体制机制问题,将围绕推动顶层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先行区域、完善地方法规体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发挥司法保障职能、优化纠纷化解机制、加强制度宣传解读、打造研究智库方阵等八方面的任务,推动共同体成员单位协同开展问题研究、政策制定、宣传培训、评估优化等工作。

□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昨天,上海市委依法治市办召开“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上海发起建立全国首个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将围绕推动顶层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先行区域、优化纠纷化解机制、打造研究智库方阵等8个方面,推动各方形成合力,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2月12日,中共上海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委依法治市办印发《关于建立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的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和《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实施细则》,发起建立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旨在推动各方形成合力,聚焦政策制度强化系统研究,增进政府和市场的有效沟通,切实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意见》规定,法治保障共同体由市委依法治市办发起,由人大机关、政协机关、相关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法学院校和研究机构、学会协会、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以及相关企业代表等单位组成。

记者了解到,法治保障共同体主要采用联席会议的工作机制,聚焦营商环境优化过程中的制度瓶颈和体制机制问题,将围绕推动顶层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先行区域、完善地方法规体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发挥司法保障职能、优化纠纷化解机制、加强制度宣传解读、打造研究智库方阵等八方面的任务,推动共同体成员单位协同开展问题研究、政策制定、宣传培训、评估优化等工作。

上海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陆卫东表示,下一步,法治保障共同体首先将重点推动法律体系持续完善。一方面,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研究推动相关改革事项涉及国家层面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相关规定的调整工作。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涉及本市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推进公共数据开放、提升“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效能等制度安排的落地落实,并为本市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的相关举措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保障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其次,深入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日前,围绕落实《上海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计划》总体部署,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出台了《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率全国之先,对市场主体的34项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予行政处罚。下一步,将继续围绕进一步细化行政处罚裁量权、打造免罚清单2.0版本开展深入研究,努力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新业态、创新型企业在发展初期提供更加宽容的制度环境。

第三,探索建立法治保障先行区域。积极稳妥推行先行先试,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全市范围选择少数区域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先行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