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货源头、制假、帮工、售假,环环相扣

上海名牌“玉棠”遭遇全链条式犯罪

上海法治报 2019年04月26日

  □记者  夏天

本报讯  一个制假、帮工、售假全流程犯罪链条,瞄准了上海本土白砂糖品牌“玉棠”,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犯罪嫌疑人制造并销售了价值200余万元的产品,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昨天,本案在杨浦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王某某、张某、冯某某等10名被告人,涉假冒注册商标罪、非法制造等罪名,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2017年9月起,被告人王某某向他人购入印有上海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合法注册的“玉棠”商标小包装白砂糖包装袋,未经糖业烟酒公司许可,在本市某物流园区的集装箱内,雇佣被告人王某、张某,将从被告人冯某某处购入的其他品牌大包装白砂糖,灌装至上述印有“玉棠”商标的小包装袋内,后又以牟利为目的销售给多名商户。

据本案公诉机关虹口区人民检察院指控,本系列案件涉及罪名3个,包括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涉案被告单位2家,被告人10人,涉案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达50余万件,制假非法经营额最高达人民币276万余元,销假金额最高达人民币132万余元。

本案从糖的供货源头、包装袋的供货源头,到制假、帮工、售假全流程,犯罪行为环环相扣,被告人之间分工明确,已然呈现出一个链条式的犯罪过程。但在案件审理中,却遇到了一些难点,那就是被告人的主观犯意和犯罪金额均一时难以确定。

根据法律规定,认定犯罪嫌疑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需证明被告人主观上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但在本案被告人本人不供述的情况下,公诉机关难以从小包装白砂糖这种售价和利润都不高的商品中,以从价格来推定被告人的主观故意。一旦主观故意难以明确,犯罪的起止时间就无从下手,犯罪数额也随之无法确定。

在案件审查中,公诉机关对各名被告人有针对性地加强细节讯问,在多名被告人、多次供述之间,找到供述的吻合点,通过调取微信记录等客观证据,来推敲被告人的主观心态。

另一方面,公诉机关还通过提前介入、引导侦查,与相关证人一一核实,积极与相关行政职能部门、权利人方面沟通、核实,最终以法律规定为基础、客观证据为标准,结合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确定被告人的犯罪金额。本案未当庭作出判决。

公诉机关表示,知识产权的刑事司法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对国际品牌的保护上,也要着眼于本土品牌的保护。本案中的“玉棠”品牌,自上世纪90年代初投产,经历了二十余载的培育,方成就了今天家喻户晓的糖类品牌,代表着除了商标背后的质量认可,更是老百姓对本土品牌的一份信赖、一份情怀,甚至可以是一个城市的缩影。在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建设的当下,检察机关更要为之搭建起强有力的保护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