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下月正式实施

多元救助 体现“上海标准、上海温度”

上海法治报 2019年04月29日

“桥计划”组织社区困境儿童参加“稻田里的音乐家”活动 大宁街道供图

“微心愿”为社区患病老人送辅具 沪东新村街道供图

  □法治报记者  夏天

许多上海市民已对出国游习以为常。但你可知,我们身边依然还有生活预算紧张到“不敢去苏州”的市民?他们或许刚刚达到社会救助政策红线标准,却无法进一步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5月1日起,《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就要正式实施。“进一步让困难群众不为饥寒所迫、不为灾害所急、不为大病所困、不为住房所难、不为失业所扰,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昨天,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掷地有声。据悉,在如今的上海“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中,“+1”代表的“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已为丰富社会救助服务供给、满足救助对象多样化需求留下了空间。

社会救助对接社会治理助上海阿姨圆旅行梦

“很多上海人去苏州是扫墓的,可我老公活着的时候,都只能精打细算,而不敢带我们去苏州旅游。”坐在记者面前的市民张阿姨家住浦东沪东新村街道,她坦诚道:“我女儿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她对历史文化名城,唐诗里多次提到的扬州特别向往。但我老公在的时候,我们都没出过远门,现在他不在了,母女二人就更加胆怯了。”

据张阿姨称,对于仅靠她一人微薄的退休工资维持生活来说,去扬州游玩也是个“天文数字”。“为了不让女儿伤心,我只能敷衍她。”张阿姨心痛地表示。

事情在2015年5月有了转机。当时,街道发起第三季“微心愿”活动,张阿姨的女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手机在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心愿:真想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在母亲的陪同下,走进扬州,感受扬州。

心愿发布后不久,沪东辖区内的“两新”组织——上海百通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党总支很快认领了。当年11月7日,在公司党员的精心安排下,张阿姨母女终于踏上了圆梦之旅,领略了瘦西湖的金秋美景。

“都说外地游客第一次来大上海玩,会有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可我们上海娘俩第一次出来旅游,也有这种感觉。”张阿姨笑道。

张阿姨还分享了母女二人第一次住酒店的经历:“说来好笑,拿到房卡,从来没住过酒店的我们竟然不知道怎样进门。还好,在其他游客的帮助下,我们成功进入房间。”张阿姨说,旅游回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女儿始终沉浸在欢乐中,经常会拿出相片回味。“我也十分感谢认领我女儿心愿的百通公司好心人,还要感谢沪东街道给我们搭建了‘微心愿’这个互帮互助的平台。”

据悉,浦东新区自2014年7月以来,在沪东新村街道试点开展了8季“微心愿”征集和认领活动。这一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益行动,打造了有形、有趣、有效的创新型党建载体,共计实现心愿956个,受益人群超过5000人,在提升党在社会建设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群众及媒体的认可。

“微心愿”的做法,是由党员干部深入困难家庭和人员,分层分类开展走访调研,做到调研对象“广覆盖、不遗漏”,从而梳理出一批政策无法有效覆盖、但可实现的“微心愿”项目,主要集中在医疗救助、就业帮扶、教育辅导、为老服务、生活帮困等7个大类、15小类、44个具体类别。比如,有寻求健康医疗、心理疏导的;有希望得到学习用品、校外辅导的;有需要获得就业咨询、培训的;有寻求微型生活辅助器等助残类帮助的;有需要精神慰藉等助老服务的;还有关于法律咨询、日用品等生活帮助类的。

市民政局社会救济处副处长林婕告诉记者:“浦东新区‘微心愿’项目,将社会救助融入党建工作,还与社会治理对接,通过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他们的心愿,增强群众的凝聚力,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而对于党组织来说,也让年轻党员干部对身边的困难群众有了更形象的了解,以增强他们依法贯彻社会救助条例的意识。”

发掘困境儿童心声

内向男孩当“乐队主唱”

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14岁男孩朱某家中经济状况较差。他的抚养责任主要由奶奶承担,但老人的身体状态不好,听力较差。因此,朱某在家中的沟通模式是“被动且单一”的。

正好,在全区社会工作综合服务试点项目“桥计划”中,有一项“音乐夏令营”活动,是针对困境家庭儿童缺少社会资源,缺乏接触多元兴趣活动机会这一现实情况开设的。社会工作者决定引进音乐元素,将音乐学习与课程辅导相结合,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并从中学会情绪管理、自我成长与团队合作。

但朱某第一次受邀参加夏令营时,社工发现,他基本上不和别人说一句话、不愿意表达自己,甚至连做自我介绍都十分抗拒。

对于这样封闭自我的孩子,应该怎样打开他的心扉?经过社工仔细观察,发现了朱某的一个习惯:每次参加“音乐夏令营”活动,他常常提早一个小时到达场地。“其实他内心应该十分喜欢这个活动吧?”社工评估。

借由这一个小时,社工逐渐看到,朱某的内心也是渴望表达的,只是他需要一些时间,去熟悉他所处的环境。

发现了这一点之后,社工决定根据朱某的表现,在夏令营中给予他一些鼓励和支持。主唱一角,是朱某崭露头角的机会,在承担这一角色之后,他开始逐渐与大家沟通,掌握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相应要作出的一些改变。几次活动后,朱某开始与小组成员游戏打闹了,在夏令营活动中,他也更积极地回答问题,改变了之前不敢与他人沟通的情况,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

“经过我们长期工作调研,发现困境儿童的一些共性,那就是如果任由他们长期封闭自我,那么在他们走向社会后,也更容易性格偏执、极端。”大宁路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王亚静告诉记者。

她说,许多困境儿童家庭都存在“多重困境”,如父亲吸毒、母亲涉罪,由此则带来了家庭经济来源微薄,隔代抚养等问题。因此,大宁“桥计划”初步探索了“需求发现机制、困境评估机制、多元服务机制”这三位一体的社会救助服务新模式。社会组织、街镇下属机构会主动筛查、发现辖区内的困境儿童,随后开展评估,并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多元服务,以此为辖区内具有多重困境的家庭提供政府救助之外的资源,包括情感支持、照顾替代、能力增强、社区融合等专业服务。

目前,诸如“儿童好习惯小组”“困境儿童音乐夏令营”“青少年自我保护剧场”“身心障碍者生命教育小组”等,都是运作较成熟的案例。

“从老救助政策向新救助政策的转变,也是由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的转变。”林婕说。她表示,特别是针对几条救济政策红线间的“边缘人群”,需要方方面面有爱心、有专业、有资源的社会力量参与,不仅提供物质救助,还有救助服务,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使其能以自身的发展摆脱眼前的困境。

新条例体现“上海标准、上海温度”

近年来,上海积极贯彻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形成了“9+1”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即:“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体系,基本实现了救助范围覆盖城乡、操作程序明确规范、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救助水平逐步提高的制度目标。

据介绍,即将实施的《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既立足实际,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又引领未来,突出前瞻性、引导性,初步形成了社会救助工作的上海标准、上海温度,具有鲜明的上海特色;也是作为超大型城市的上海,强化依法救助,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托底的重要法制保障。

“一人有难,众人相帮”。《条例》坚持的“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是上海社会救助工作的鲜明特点,也体现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和慈善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社会力量比较成熟、公益氛围也十分浓厚。此次,《条例》明确,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社会救助工作,这也为进一步整合利用社会资源,丰富社会救助服务供给,满足救助对象多样化需求留下了空间。

“我们将进一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让政府的资源和社会的资源融通,让政府的救助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互补,共同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勇说。

社会治理创新基层样本

上海市委政法委上海法治报社

联合主办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