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通讯员 徐连宗 陈家俊 樊博 张卫华
100年间,五四精神有着怎样的时代价值?新时代中国人尤其是当代青年,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在五四运动百年之际,让我们走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学子的强军实践活动,聆听他们的心声。
“深感作为中国军人的骄傲和自豪!”
——孔海峰(研究生学员)
2006年和2010年,经过组织挑选,我十分荣幸两次远赴非洲,参加了中国首批和第7批赴苏丹维和任务。至今虽已过去多年,但执行任务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我所在的任务区是苏丹南部瓦乌地区(现在隶属南苏丹),是西加扎勒河州州府和反政府武装所在地。
常年战乱让这座本该平静的小城变得满目疮痍,除了州政府和几座教堂外,到处残垣断壁,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武装人员以及散落的弹壳,更让这里布满生与死的危险气息。
2006年9月26日夜,当劳累一天的我们进入梦乡不久,就被一阵凄厉的警报声惊醒。大家立即起床,全副武装,火速进入战斗状态。一个小时后,警报解除,经查是执行巡查任务的战区司令部车队,遭到非法武装分子抢劫,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2006年11月20日夜,反政府军武器库被炸,火光四射,弹片横飞。爆炸点距离我营区不到3公里,在持续近1个小时的爆炸中,有多枚流弹飞落到营区周围。由于我们反应迅速,这次爆炸没有造成伤亡……
除此之外,高温、疾病、蚊虫等无时不刻在考验着大家。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团结就是力量》成为我们百听不厌、常唱常新的歌。大家把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推进和平的使命转化为挑战艰难困苦的动力,以一流的素质、一流的标准、一流的作风、一流的业绩,出色完成修路架桥、构筑机场、建设公投基站等各项任务,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中国军人的庄严承诺。
不处战场,不知战争残酷,走出战乱,方能体会和平珍贵。当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那一刻,许多年轻战士走下飞机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国度。两次16个月的海外维和历程,不仅让我经历了生死环境的考验,更深感作为一名中国军人的骄傲和自豪!
“你的强军故事未完待续,请允许我用芳华继续书写!”
——赵晋(研究生学员)
那一年里最冷的时候,爸爸倒在训练场,再也没有醒来。他被追授“献身基层的模范指导员”荣誉称号,武警部队追授他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现在,已经是二十年后的春天,那时被覆盖在冰冻里的细蕊花枝该是长成枝繁叶茂的小树了。
2013年,全军首届英烈子女班成立,我被光荣录取,开始沿着父辈的已经模糊的足迹,开始了自己的军旅青春。从兵之初的淬火砺锋,到专业学习的破茧成蝶,学院领导、教授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悉心教导的同时施与了全面的关爱,生活中遇到小挫折有“结对子”师姐贴心帮助,每逢重大活动纪念日也会组织我们外出参观见学。内心告诉我,我是政治学院的“孩子”,军营是我温暖的家。
我不知道爸爸泉下是否有知,但无论如何我想让他知道,他的女儿,那个二十年前扎着羊角辫、常常挂着眼泪撒娇的小姑娘,今天穿上军装,精神昂扬地登上政工授课的讲台,在全军数学建模勇摘奖项,活跃在军内、外各类比武竞赛中,收获了最热烈的掌声,捧回了一座座奖杯。他留给我的是流淌在血液中的英雄基因,是军人拼搏奋斗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遗产,沿着他曾奋斗的目标,我会永远保持向前冲锋的姿势。
入伍第六年,我渐渐懂得,军功章背后的意义。我的英雄父亲是那样一幅壮阔的画作,我曾以为他不再闪耀的原因是陈旧了、或许被人遗忘了,其实不是这样,他亲手将自己的荣誉和光环从生命中剥离,又一笔一划地刻进我的生命里。作为英雄烈士的后代,我想没有谁比我们更懂得忠诚的意义,没有谁比我们更懂得牺牲的价值,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最鲜活的榜样,我们前行的方向就是父辈停住了脚步,却始终眺望的方向!在最该奋斗的芳华,我把青春献给了军营,这一身迷彩绿,承受着太多的过往,更铺垫着光明的前路。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