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怡的“艺术观”

上海法治报 2019年12月09日

  □唐剑锋

秦怡,是一位大家非常熟悉、非常热爱的表演艺术家。

秦怡说,干文艺不是“为谋生”,而是“为理想”;在秦怡看来,“拍好电影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于电影的热爱,贯穿了秦怡一生;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她都全身心投入,因为那是她的“理想”,那是“为人民服务”。

秦怡说:“搞电影的就是这样子,做了电影演员之后,就不想做别的了。”

1922年,秦怡出生于上海一个大户家庭,自幼就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电影格外偏爱。

秦怡说:“我大概七岁就开始看电影了,在我看来,电影给人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个时候我虽然年龄小,但每次看完电影,回来都要想很久,因为看电影能促使我去思考很多问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秦怡为奔赴前线辗转来到重庆。一次偶然机会,被著名导演史东山发现,从此开始演员生涯。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商科的时候,就曾参加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后来,她离开封建的家庭,参加“中万”剧团;1938年,秦怡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肄业后,前往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同年,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一做就是80多年。

在以后80余年的表演生涯中,秦怡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2009年,获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秦怡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人民艺术家称号,是为了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而颁授的国家荣誉。其含金量是很高的,也是国家对这些德艺双馨艺术家的一种肯定,一种致敬。在电影《青春之歌》里,秦怡扮演共产党员林红,戏份并不多,却是她最难忘的角色。秦怡说:“1959年我入党,入党后演的第一个角色就是林红。读剧本的时候,我反复把入党誓词与林红赴刑场前那段台词对照着念,一下子触摸到人物内心。林红为什么在临死前那么坚定,因为她有最崇高的理想,走向刑场的时候,她会为了接近自己的革命理想而无所畏惧。”

林红这个角色,影响了秦怡一生。秦怡说:“这出戏的整个创作过程也是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在拍摄过程中我体会到,如果艺术家能将发自内心的情感真切地通过银幕表现出来,是非常幸福的。”只有把拍电影当成理想,当成事业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感悟,让角色影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秦怡说:“林红应该是非常热爱生活的,所以她看见林道静和小妹妹的时候,会很心疼她们,会在她们最艰难的时候鼓励她们站起来去战胜敌人。”

“林红应当也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我想当敌人在她面前威逼她的时候,她是不会屈服的,她只会想办法战胜敌人。”拍戏没有季节,零下30摄氏度需要穿单衣,扇扇子;零上40摄氏度,又得穿棉衣,围围巾。无论吃多少苦,多么艰难,人民需要,吃苦就值得。秦怡参演过很多故事片,不少是配角。

但秦怡为了整体成功情愿“跑龙套”,她相信,最小的角色也能发出它的光芒。

无论饰演“大角色”,还是饰演“小角色”,秦怡从来不敢偷懒,不敢懈怠,总是尽心尽力将角色演好。在人民心目中,秦怡饰演的角色,无论“是大是小”,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记,都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如今90多岁的秦怡说:“只要观众需要,我随叫随到。活着,就要拍戏。活着,就不退缩。只要活着,我这一辈子总归属于电影。”

秦怡的“艺术观”,是一面镜子。照出秦怡为人民拍好电影的内心世界,照出她对艺术的追求,照出她德艺双馨的艺术观。

面对“人民艺术家”这份荣誉,秦怡流出了眼泪,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要扪心自问:我们与秦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观”相比,还有哪些差距?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