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漫画对家庭暴力说“不”

上海法治报 2020年03月04日

《对家庭暴力说不》 白雅君著 中国法制出版社

  目录

1.什么是家庭暴力?

2.谁有可能遭受家庭暴力?

3.家庭暴力的特征有哪些?

4.家庭暴力主要表现为哪

些类型?

5.家庭暴力的形成原因有

哪些?

6.家庭暴力有什么危害?

7.家庭暴力存在哪些认知

误区?

8.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

主要法律依据有哪些?

9.《反家庭暴力法》的出

台经历了哪些过程?

10.《反家庭暴力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11.《反家庭暴力法》规定了怎样的反家庭暴力机制?

12.反家庭暴力工作的基本

原则有哪些?

13.如何准确理解“反家庭

暴力工作应当尊重受害人真实意

愿”的原则?

14.如何对反家庭暴力进行

宣传教育?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通过漫画和律师对重点法条解读的形式宣传法律,为全社会形成反家暴共识提供一个普及性的读本。全书不仅让读者从感性层面了解家庭暴力的具体概念,而且让读者从理性层面理解家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

本书在普及反家庭暴力法知识的同时,也着重指引家庭成员运用法律制止家暴,从而赋予家庭成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利不受侵犯的勇气和能力。

【作者简介】

白雅君,男,1966年生人。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学士,东北财经大学法学硕士,从军十载。现为执业律师,著名公益人。先后参与发起、创办的公益机构和项目有:大连万卷图书馆,大连万卷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大连金州区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大连馨爱公益基金会,大连万卷社区儿童馆,大连万卷公益茶馆。

【精彩节选】

《反家庭暴力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也作为家庭暴力处理,这通常发生在具有监护、抚养、寄养、同居、恋爱、前配偶关系的“准家庭”“临时家庭”里面。

这里涉及一个家庭成员的界定问题,哪些人算作“家庭成员”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其他法律中是否也提到过“家庭成员”。

《反家庭暴力法》中所称的家庭成员不仅包括近亲属,还包括同居、亲密关系等。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是将“家庭成员”和“具有监护、扶养、寄养、同居等关系的共同生活人员”并列使用。

《反家庭暴力法》沿用了这种观点,将家庭成员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人区分开,《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所称的家庭成员是具有血亲或姻亲等关系的人。

家庭成员包括但不限于近亲属。《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所称的家庭成员既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近亲属,也包括其他具有亲密亲属关系的人,如公婆与儿媳,岳父母与女婿、姑嫂等亲属。同时,家庭成员不以共同生活为必要条件。

关于近亲属的理解:

关于“近亲属”的范围,我国不同领域法律规定有所不同,行政法领域中的“近亲属”范围最广,民法领域次之,刑法领域中规定的范围最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民法通则中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为加强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保护,《反家庭暴力法》里的“近亲属”宜作宽泛理解。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未婚同居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而由于住房紧张等原因,有许多离婚家庭双方“离婚不离家”。为保护这部分人群的权益,《反家庭暴力法》在附则中特别指出: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反家庭暴力法》规定执行。

对遭受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以及重病患者,法律则要求给予特殊保护。

【编辑推荐】

★坚决制止家庭暴力

★漫画解读法条分析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