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8日迎来寒露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指到了这个节气,气温进一步降低,草木上的露水不仅发白,而且非常冰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民间称 “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这时北方是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天冷露寒;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则是四野萧瑟、时见早霜,渐渐进入初冬了。
气候:露气寒冷
我国传统将“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气温更低。
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鸿雁来宾”指鸿雁大举南迁(“随阳”)以及中途休息(“宾”即住宿);“雀入大水为蛤”指雀鸟进入海中变成蛤蜊(深秋天寒,很多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水里出现大量蛤蜊,贝壳条纹和鸟的很相似,便以为它们是鸟变成的);“菊始黄华”是说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5个节气,也意味着季秋时节的正式开始。随着节气的变化,大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列队向南迁移。
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露水快要凝结成霜。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的那样——“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外,有一句谚语是“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也说明寒露温度下降之快。
寒露一过,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气温逐渐下降。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如果说白露时暑气尚未完全消退,那么“寒露”则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养生:吃蜂蜜、梨等可滋阴润燥
寒露时节已临近深秋,这也是个吃螃蟹的好时候,只不过过敏体质、胃寒者等人不宜多吃。另外,螃蟹忌与柿子同吃,以免生成胃石。
寒露后,气温降低,人们会特别关注饮食与养生。
秋季气候干燥,肺、呼吸道等比较容易受到伤害,大家会对日常饮食作出调整,比如吃梨、蜂蜜来滋阴润肺,保证身体健康。百合、芝麻等食物也会在寒露前后食用,但不算普遍。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俗称“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寒露正是这样一个交替时节,穿衣要适当加厚,所以“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民间还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说明这时不要再像夏天那样赤脚或穿凉鞋,以防寒从足生。
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寒露的到来,也意味着气温进一步降低,秋高气爽,一幅深秋的美丽画卷在大地上徐徐展开。在忙碌的农事活动之余,人们饮酒、登高,迎接寒露的来临。
习俗:登高赏景
寒露带走了夏的炎热,欣赏秋景成了此时人们的习俗之一。
比较常见的方式是登高、赏菊。在北京,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几乎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秋天正是菊花开放的好时候,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菊花开得最艳丽的时节。
由于日期与重阳节临近,有的地方在寒露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据悉,在寒露这一天,古人还要取井中的水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此时,天气对秋收很有利,人们往往忙着迎接丰收。(综合整理自百度百科、央视新闻、诗词网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