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可阅读

上海法治报 2020年10月19日

  □  王洪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小陆家嘴高楼群变身浮雕出现在酒瓶上,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图案被设计成色块艳丽的方巾,草婴书房、夏衍旧居冰箱贴令人爱不释手……在静安嘉里中心南广场举办的第二届“建筑可阅读”文创市集上,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令市集人气一度超过旁边的安义夜巷,手持手绘静安老建筑系列明信片等候画家签名的市民游客排起了长队。

上海集中了世界各国的建筑精华,素有“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成为百年来东西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承载着历史,更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内涵和特色。今年申城“建筑可阅读”文旅融合工作,从中心城区向全市全面推广,开展了一系列历史建筑保护活化工程,吸引更多市民游客“走近”“走进”建筑,全市建1039处建筑,设置2458处二维码共2458,同时运用受市民欢迎和喜爱的文创形式,助推一系列历史建筑保护活化工程在可看、可听、可欣赏中,吸引游客更多的“走进”各类历史文化建筑。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考察北京时提出的重大命题。优秀历史建筑彰显城市历史底蕴和文化厚重,申城众多的历史建筑,积淀精彩的历史故事,蕴含丰富的教育容量,传承城市的文化活力。

做好今天的历史建筑保护,就是做好明天的城市文脉传承。保留修缮好申城弥足珍贵的优秀历史建筑,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标世界发达城市文物建筑的保护做法,接地气的运用市民容易接受的方式,让更多反映城市历史发展的“活化石”,绽放当代的文化活力。

欣喜上海如今的“建筑可阅读”建设,已从最初的扫二维码呈现建筑人文历史,逐步向根据资源特色开发的文创产品发展,各式各样的文创礼品和衍生品,让市民游客更立体地了解历史、品味文化。

期待在申城历史建筑保护中,通过更多技术手段,丰富市民的阅读内容,打造智慧导览,让更多的历史文化建筑的“能读”“能听”“能看”;同时依托红色历史建筑,讲好红色旅游故事,加强红色旅游与建筑阅读的深度融合,推动市民文物保护常识,加大对城市文脉的了解,丰富阅读建筑的旅游体验,放大阅读建筑旅游的综合效应。让广大游客从最具代表性、最有地域特色、最富时代气息的“建筑可阅读”活动中,感悟历史厚度、感受人性温度。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