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编者按:
每有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法律问题发生,律师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提示、提供服务。我们为读者采集律师对这些身边事的法律解析,让您不用出家门就可享受“律师服务”。
据《工人日报》报道,全体员工必须参与社群销售,考核标准为人均保底两单且订单金额需在千元以上;强制要求员工购买产品“刷单” “冲业绩”,任务完不成需加班,多次未完成将被罚款……近日,某电器零售商城被曝强制“全员营销”,引发舆论关于劳动权益保障的热议。
记者采访了解到,用人单位此类“薅员工羊毛”的情况,在一些行业和企业普遍存在,且形式层出不穷。考虑到职业发展,员工只得忍气吞声,完成这份“分外的硬性任务”。
人事也被摊派销售任务
赵琪于2018年进入某保健品销售公司人事部门工作。同年5月中旬,赵琪在部门工作群收到一则通知,要求部门工作人员于5月底前,至少完成一套价值888元的保健产品销售任务,若完不成,则需自行购买,费用从工资中扣除。
同事告诉赵琪,这在公司是“常规操作”,基本每年都有任务。由于刚入职没多久,赵琪只得妥协,她厚着脸皮问遍了身边的亲戚朋友,才得以完成任务。
强制非销售员工营销公司产品,这一现象在银行、保险、房地产等行业企业较为常见。
去年9月,一家房地产企业被曝强制要求全员卖房:普通员工每人须卖1套,经理及总监每人2套,总监以上每人4套,副总裁每人6套。今年1月15日前,任务完不成者将被裁掉。员工可以选择辞职或将卖不出去的房买下来。对此,该公司称,“全员营销”在房企通行已久,公司此举只是号召员工积极推荐产品和项目。
记者从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了解到,强制“全员卖货”形式五花八门,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员工的微信头像改为营销海报,微信名称得是公司名加个人名及联系方式,强制员工在朋友圈发营销信息、打开朋友圈权限,安排专人对员工发布的宣传信息进行统计,并将其计入考核。
一位曾被公司要求卖酒水的员工向记者抱怨道:“不服从安排就扣工资或让你走人,能不同意吗?”
这是一份“分外的压力”
对于单位强行摊派销售任务的做法,有此经历的受访职工纷纷表示非常反感,但囿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四处吆喝”。
“要求员工‘刷单’、做推广等做法已是不少行业、企业的‘潜规则’。”某电器零售商城北京区的门店主管王楠告诉记者,公司多按照去年同期销售情况和今年的总规划制定销售计划和任务,并不会考虑到某一个区域和门店的实际情况。并且,销售任务与员工的薪水和职业发展挂钩。为保工资和工作,操作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一家电商平台从事管理工作的张伟超向记者透露,拥有“好看的数据”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一些企业出现了“刷单”行为。“但为了经营效益,高层管理人员一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表示。
“用人单位强迫员工做本职工作以外的劳动,违反了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有权拒绝。”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杨保全指出,如果劳动者拒绝,是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不应被单位当作衡量其是否忠心的标准,用人单位更无权对劳动者罚款。
当被强行要求“卖货”,杨保全建议,劳动者首先可以通过个人反映或借助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等渠道,向用人单位表明诉求。其次,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中,劳动者往往因为担心丢工作、维权过程漫长等原因,选择忍气吞声。不过,劳动者不敢维权,又会助长用人单位的侵权行为。
对于用人单位这种“打员工主意”的行为,杨保全认为,既侵害了劳动权益,且因员工被迫销售、营销效果欠佳,得不偿失。他建议用人单位转变思路、开阔视野,创新营销模式,正向激励员工开拓外部市场。
为避免“薅员工羊毛”现象的发生,沈建峰认为,用人单位需明确其在劳动关系上的权利和义务范畴,防止把劳动者的私人生活和选择与劳动关系中的义务混同,不安排劳动者承担超越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义务范畴的劳动。
同时他也指出,应明确用人单位强迫员工额外劳动的范围界限,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的机制,完善对举报人的保护规则,让劳动者敢于维权、放心维权。 (朱欣)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