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岗位的骄傲与炫彩

上海法治报 2020年10月26日

  □甘克明

我叫杨荣,南昌市英雄城的首批巡警。在110工作岗位20载,从南站全国一级派出所,升任西湖全国一级派出所;从青涩懵懂,到阅人无数、历事无数;从挫折睚眦,到成熟从容,一丝一缕,一枝一叶,与110接警处警、处置善后,总关情。

以苦累当先、压力当前、强度偏大著称的遍布城乡的派出所,是维护辖区一方平安的多功能作战实体,是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的基石。其中110接处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随着110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更熟知与依赖,期望值渐高,由此对民警的标准要求也越高。上级对110接处警管理严格,要求接处警:“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打击犯罪、服务人民并重。

基层派出所的110工作,有外人不知的“精彩”无极限,抓捕处理违法犯罪,调解处置各式各样的矛盾纠纷,救助各式各样的人,也碰过惊讶过关切过奇事、怪事、丑事、无厘头的人与事,打着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落差、机遇与困惑相撞迸发的烙印——忙得晕头转向是常态。甚至有过一天处警40余起的记录,精疲力竭且要抖擞精神,但察岗位民警的苦累多装在心里,微笑常挂在脸上,经验教训则铭记于心。

二十年沧桑变化,不变的是初心,——对党忠诚、执法公正、服务群众、纪律严明,“十六字”闪耀夺目。

20年来,主要在前期,我受到过数次经上级查实是无效的投诉告状,有的被纠缠了一段时间,五味杂陈了些日子,有段时间,我甚至对到来的值班处警发怵,甚至寄希望菩萨保佑、这一天没有人报警,最好是狂风暴雨下冰雹,下刀子才好呢,这样处警的概率就低之又低了。但中后期,投诉告状几乎销踪匿迹了。这说明,处警也是一门高超的工作艺术,水平高,完全可以左右逢源里外满意的。必须不断学习、思考、提升、总结。有感于被投诉的经历,我耗时一周,2011年写出了一部情景剧本《天天过关》(又名《警察与一张准考证》),在大型文艺晚会上倾情演出,受到好评。作为编剧与观众,我坐在某大型剧场,看到自己劳动成果的展现,怀着敬畏,面对过去与在即的日日夜夜的过关,不断过关,泪眼婆娑。

磨砺痛苦都是智慧的一抹阳光,110岗位就是,扎根于斯,汲取营养,只要是追梦人,勇敢的奔跑,终能破茧为蝶。就我个人言,该厚积薄发的总会到来——虽然比哪年的那场雪来得晚了些。我把从实践中得到的教训启发经验,总结成了《浅谈派出所如何正确的处理打架纠纷》一文,也即是“程序当先、三理贯穿六法并用”的调处纠纷工作法,被报刊网络广泛刊载,然后被邀请到省市警校、街道、本单位外单位培训班上授课,正能量传播到四面八方。因是写手之故,此文只是涂鸦并出版发表的100万字作品的冰山一角。对110岗位的“栽培”,缺点毛病不少的我,一定是最由衷感谢的一个。

和所有的110民警一样,在这个岗位就是要深怀一颗爱心并注意方式、讲究技巧。我们自觉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帮群众之所求,变受理为服务。“执法为民”有深刻内涵,民警不仅是执法者,也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具体落实者。在处理群众报警过程中,既要善于用法,又要学会用情;既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又要与人民群众心换心。充分了解报警群众最迫切、最希望解决的是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处理和解决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前前后后,自己收到的锦旗、感谢信之类,可以放满几个柜子。它们是无价的。我们的努力与奋进,上级组织与人民群众不会忘记,“十大爱民警察”的桂冠,曾戴在我的头上,是莫大的激励,对集体,对我,是长久的鞭策。

二十六年前的我,即在110的前身:巡警工作,兜兜转转,转转兜兜,在十四年前居然又回到了派出所值班,既当过治安民警、社区民警,又干过内勤民警、宣传民警,但始终没有脱离110处警的岗位。惊叹于缘分的那种神奇魔力,喟叹于命运的眷顾。那么,就“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如此这般,一如既往把110工作干好,干出色!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