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皮书发布会现场 记者 王湧 摄
□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今年1月至9月,临港新片区知产案件收案量高达989件,说明知识产权领域经济活动已逐渐复苏。昨天,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涉临港新片区审判工作白皮书(2019年8月—2020年9月)》,并介绍5个典型案例。在涉临港新片区民商事案件中,知识产权案件占据了半壁江山,反映出新片区前沿科技产业、创新优势的发挥,人才引进与流动水涨船高。据悉,这也是今年以来举行的第三场“上海法院推进司法高质量发展系列发布会”。
发布会上,陆罡副院长通报了涉临港新片区案件的审理情况。2019年8月至今年9月,浦东法院共受理涉临港新片区案件1859件,其中投资贸易商事案件285件、金融商事案件42件、普通民事案件530件、知识产权案件1002件。其间,共审结涉临港新片区案件1795件,包括投资贸易商事案件282件、金融商事案件34件、普通民事案件520件、知识产权案件959件。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前期国内外商事主体投资贸易类活动有所减少,区内企业积极寻求各种途径努力恢复正常经营,部分企业因成本考量和疫情因素尚未选择诉讼手段。同时,以知识产权案件收案量为例,今年1月至9月收案已高达989件,收案量不断增长,知识产权领域经济活动逐渐复苏。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措施成效的体现、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未来临港新片区内民商事主体活跃度将进一步稳步回升。
据介绍,涉临港新片区案件纠纷类型呈结构性特征,纠纷类型与区域发展态势的关联日趋明显。从浦东法院受理的涉临港新片区民商事案件类型结构来看,投资贸易商事案件占比15.33%,金融商事案件占比2.26%,普通民事案件占比28.51%,知识产权案件占比53.90%。知识产权案件收案量占大多数,反映出随着临港新片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新片区前沿科技产业、创新优势的发挥,产业特征不断成熟,人才引进与流动水涨船高。区内纠纷类型已经出现结构性特征,特别是涉知识产权案件占比较大,反映区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同时临港新片区民商事案件中涉外因素广泛存在,反映临港新片区对外开放政策效应显现;新设企业纠纷占一定比例,反映临港新片区内配套措施不断完善。
随着临港新片区内投资贸易商事、金融商事、知识产权案件比重持续增加,白皮书重点对这三类案件的审理情况、主要特点做了全面梳理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产权案件增速明显,以著作权类案件为主,集中于文化服务业。
会上,上海浦东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俞波发布了5件涉临港新片区典型案例。
记者注意到,这些典型案例中有多起“首例”案件。例如,上海首例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案件,为司法保障外资合法权益提供了借鉴。首例来自“一带一路”国家请求司法协助调查案件,给处理国际间的类似案件提供了实践经验。此外,“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工作室受理的首例仲裁与诉讼程序流程衔接案件,对鼓励境内外仲裁机构落户临港新片区,展现了司法的态度。
据悉,随着临港新片区建设进入新阶段,上述案件为扩大外商投资吸引力、保障外资合法权益提供了司法保障范例,也为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提供了司法实践样本。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