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提篮桥”曾有个中共地下党支部

上海法治报 2020年11月13日

20世纪30年代的提篮桥监狱大门

年轻时的赵英盛

赵英盛等人在监狱的看守中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地下党支部(绘画)

小说《活着和死去的人们》

解放初期,赵英盛(前排左起第5人)与提篮桥监狱部分干警合影

  □徐家俊

解放前,在上海提篮桥监狱曾隐蔽着一个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考验的战斗堡垒——中共地下党支部。该党支部的书记就是赵英盛,他也是提篮桥监狱的第一名党员。

赵英盛,原名赵衍昌,曾用名赵赋。1909年生,山东肥城人。1926年,在山东泰安参加国民革命军。1931年,赵英盛来到上海谋生,在时称华德路监狱的提篮桥监狱任看守,后晋升为看守长。

早在1941年,赵英盛就在中共地下党员刘继霖的发展下,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此,党的队伍在斗争中不断发展。

1

长期隐蔽于险恶环境中

赵英盛平时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在旧监狱看守人员中具有较高的威信。解放前,他经常走动在监狱附近、看守居住的弄堂住宅内串门交朋友,启发大家的政治觉悟,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赵英盛经考核发展了庞兴仁、宁奎元两人加入党组织,并正式成立了党支部,赵英盛任党支部书记。该支部隶属中国共产党上海警察系统工作委员会(简称“警委”)领导,刘继霖、刘峰、苗雁群相继为该党支部的联系人。

赵英盛遵循当时党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方针,在旧监狱险恶的环境中长期隐蔽,在分派看守警察岗位的警备课、专管人犯进出的总务课、负责武装警戒的警卫班、掌管各监房钥匙的钥匙间等要害部门,秘密发展或安插了一批党员。团结广大看守、职员,秘密开展工作,对监狱当局克扣囚粮、欺压员警、虐待犯人等行为开展合法的或秘密的斗争,并积极、稳妥地发展党员,壮大队伍。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党员人数达到20多人,成为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以“老乡”或“同情者”的身份,为狱中关押的革命同志提供生活照顾。

当时,赵英盛家中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他自己身患肺结核,舍不得花钱给自己买药,妻子身体也不好,经常要花钱看病,但赵英盛还是会尽力地周济、帮助别人。当杨树浦发电厂工人、中共党员王孝和于1948年9月在提篮桥监狱被杀害后,赵英盛就积极为王孝和的遗孀、孩子捐款。一次,一位同事生病,急需钱看病,赵英盛竟把家中的衣被当掉,帮同事解除燃眉之急。赵英盛还从每月微薄的薪金中节省下钱来,冒着风险为狱中在押的革命同志带进食品和药品。

在当时的提篮桥监狱地下党中,有一位唯一的女性党员——张仪明。她的革命引路人正是赵英盛。

张仪明的父亲去世后,还未成年的张仪明就与二姐一起生活。但是张仪明的二姐孩子多,姐夫的工作不稳定,脾气也不好,生活困难。有一次,姐夫把张仪明赶出家门,张仪明无处可去,就在提篮桥监狱门口哭。赵英盛发现后,把张仪明暂时安置到了同事家里。后来,张仪明的姐夫为了赚钱,竟然想让张仪明从事色情服务。赵英盛极力反对,阻止了张仪明姐夫的行为。经介绍,张仪明到提篮桥监狱女监当看守。工作之余,赵英盛经常为张仪明提供学习的书籍,提高她的政治觉悟,鼓励她学文化。就这样,张仪明一点点进步,还在赵英盛的帮助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提篮桥地下党中唯一一位女党员。

2

“黎明”前的战斗与坚守

1949年初,当时的敌对力量要对革命人士加紧镇压和屠杀,关押在提篮桥监狱里的几十名革命同志也危在旦夕。赵英盛领导的多位党员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以同情者的姿态还为被关押的革命人士送阅当时狱内禁看的报纸、杂志,让他们及时了解形势,坚定革命信念。

关于营救被关押革命人士的方案有过好几套计划,但这些办法风险太大,成功把握很小,最后只能放弃。时任典狱长叫孔祥霖,他老谋深算,眼看大势所趋,借身体不好为由辞职。履新上任的代理典狱长是王慕曾,中共党组织通过多方渠道展开对王慕曾的策反。后来,王慕曾以交通工具缺乏、经费困难为借口,拖延执行淞沪警备司令部原定要把在押革命人士移押舟山群岛的计划,并对革命人士在狱中的生活、伙食、活动范围等方面从优对待,以保护他们的安全。

1949年5月24日黎明,人民解放军对上海市区发动总攻,迅速进入市区西南部。为了防止敌人加害被囚禁的革命人士,监狱地下党根据警委的部署,在赵英盛的组织领导下开展武装护监斗争。当天早晨,赵英盛把20多名党员和若干名外围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对他们作了分工布置。上午8时左右,赵英盛首先派一名党员控制电话间。电话间有一台电话总机,是监狱对外联系的窗口。从当天起为保证信息畅通,防止坏人告密,电话只允许打入,没有赵英盛的批准,一律不准打出。为此,提篮桥监狱的党员坚守电话间三天三夜。

赵英盛又安排人员负责监狱警卫课,掌握钥匙间各监房的钥匙。然后派人来到枪库,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布条,发给每位参加行动者,并打开枪库,拿出枪支分发给参与行动的人员。当日,监狱大门紧闭,禁止一切人员和车辆进出。参与行动的人员左臂缠上红布条,佩枪在狱内各自岗位上武装巡逻警戒,严防外面敌人冲入监狱杀害或押解革命人士,同时也防止狱内敌人暗中破坏。党支部的这些活动,代理典狱长王慕曾也不加干涉阻止,因此武装护监工作进展顺利。

3

经历过的苦难与辉煌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部解放。次日,上海军管会法院接管处第三组进驻提篮桥监狱,正式宣布接管,王慕曾交出了印章及账册。

被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后的提篮桥监狱百废待兴。赵英盛等党员积极配合接管人员做好各项工作,对维护监狱稳定、推进各项工作进展起到积极作用。同年6月起,监狱接收犯人。1949年,上海市人民法院监狱挂牌成立。

1951年5月,监狱由法院建制改为公安建制,上海市人民法院监狱更名为“上海市监狱”,赵英盛历任上海市监狱警卫科、管理科、管教科科长,上海市公安局劳改处办公室第一秘书。1958年,赵英盛因病住院治疗,出院后他的病情一度不稳定,身体时好时坏。在当时机关支援基层的形势下,为支援地方工作,1962年赵英盛调任上海冶金有色金属公司任科长,到了新的工作岗位,赵英盛很快熟悉情况,积极工作。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一个人的生活港湾,但是赵英盛的生活港湾并不宁静,时有波涛。赵英盛的第一任妻子因病在解放前去世。解放后,赵英盛再婚,但是妻子也先于赵英盛去世。赵英盛唯一的儿子也英年早逝,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1963年,赵英盛因病去世,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0世纪80年代,上海作家树棼以赵英盛任支部书记的提篮桥监狱地下党支部为素材,撰写了小说《活着和死去的人们》,该小说后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狱中曙光》。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公开出版的《上海监狱志》和《虹口区志》中也记载有赵英盛经历过的那段苦难与辉煌……(本文作者为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史志办原主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